村民在自家大棚下剪葡萄
七月,暑气渐盛,仙海区抗香村的葡萄园里弥漫着沁人心脾的甜香。穿行于田垄间,翠绿的藤蔓如绿绸般垂落在架下,层层叠叠的叶片间,一串串葡萄密密匝匝地挂着。紫的似玛瑙,绿的如翡翠,沉甸甸的果实坠弯了枝丫。随手摘下一粒葡萄,轻轻咬破薄皮,清甜的汁水瞬间在舌尖迸发,脆嫩的果肉裹着阳光的味道,丰收的甘甜在回味中久久不散。这累累硕果,不仅是土地的慷慨馈赠,更生动勾勒出仙海乡村振兴的鲜活画卷。
□ 记者 曾云 胥江 文/图
藤蔓织锦:千亩葡园绘丰景
“你尝尝这巨峰葡萄,刚摘的,可甜啦!”村民赵文桃站在自家塑料大棚下,剪刀起落间,一串紫莹莹的葡萄落入篮中。阳光透过叶隙洒在果粒上,晶莹的果霜仿佛被镀上一层金边。
“早熟巨峰很受市场欢迎,目前零售价每斤能卖到8到9元。”赵文桃掰着手指,乐呵呵地算起了收入账:“每亩葡萄大概能卖2万元,我家有3亩地,算下来就是6万元,比种粮食强多啦!”曾经普通的农田,如今变成了“摇钱树”,让他眼角的笑纹里都浸着蜜甜。
不远处,有着30多年葡萄种植经验的蒲映全正细心地侍弄着藤蔓,他如数家珍地介绍起村里的“宝贝”:“早些年,村里只种了两三个葡萄品种,现在可不一样了,巨峰、户太8号、阳光玫瑰、蓝宝石……全村的葡萄品种少说也有十几个。”他指着不同果串接着说:“巨峰成熟早,户太8号甜度高,蓝宝石长得像手指……从6月下旬到8月底,不同品种错峰成熟,采摘期长达两个多月。”
珠串成链:小葡萄撑起大产业
站在高处放眼望去,抗香村近千亩葡萄园宛如彩色织锦铺展大地。十余个品种的葡萄相继成熟,从翠绿到绛紫,从椭圆到长条形,串串“彩色珍珠”将田野装点得生机勃勃。
“按照当前的市场价格计算,全村仅葡萄这一项的收入就在1600万元左右!”抗香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杨雪语气里满是自豪。这个曾经依赖传统农业“小打小闹”的乡村,如今靠着葡萄产业实现华丽转身,通过盘活土地资源、引进特色品种、邀请农技专家驻点指导,让“零星种植”蜕变为“支柱产业”。
不止葡萄,抗香村实现了“四季有鲜果”,桃子、梨子、李子、杏子、橘子、西瓜等应季鲜果轮番上市。“游客来了,既能体验采摘的乐趣,又能尝遍各种应时鲜果。”杨雪介绍说,从单一作物种植到多元种植模式,从“种得好”到“卖得俏”,抗香村的产业版图正在不断扩容。
山水联姻:农旅融合绘新篇
抗香村的蜕变,正是仙海区推进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近年来,仙海区以“水美仙海、活力新城”建设为契机,创新探索整村运营模式,引入专业团队搭建“七乡三平台”,推动“国企+村集体”强村公司实体化运行,让闲置农房、撂荒地等“沉睡资产”转化为发展资源,推动现代农业与旅游深度融合,让农田变景区、鲜果变商品、农房变民宿。
如今的仙海,不仅有抗香村的葡园风光,更有环湖亲水绿道、体育公园、露营基地等陆上景观,与尾波冲浪、摩托艇等水上运动项目相映成趣。游客至此,既可体验采摘之乐,又能泛舟湖上赏景。湖光山色间,果香与水汽交织,绘就“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现代田园画卷。
抗香村的葡萄熟了,仙海乡村振兴也正“果熟蒂落”。一串串葡萄,承载着一个村落的致富梦;一片片果园,映照着新时代的乡村愿景。未来,仙海将继续以果为媒,奏响农旅融合振兴乐章。
编辑:谭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