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新闻网讯 “姜老师,我借的两本书明天到期,但我这几天在平武,能不能通过系统延期几天?”近日,市图书馆技术部主任姜华接到一位读者打来的电话。
这位市民是市图书馆的资深读者,今年春节前他借阅了两本历史小说,期限60天,但因在平武处理业务,无法及时赶回来还书。姜华告诉他:“全市公共图书馆从2月28日开始,实现图书通借通还,你可以在平武县图书馆还书。”
据了解,为贯彻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部署,四川省文旅厅、重庆市文旅委牵头,四川省图书馆、重庆图书馆、成都图书馆于2021年启动“川渝阅读一卡通”项目,经4年的建设,四川省内132家、重庆市42家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先后完成系统对接。绵阳动员全市10家公共图书馆加入“川渝阅读一卡通”,并于近期启动“通借通还”服务。
市图书馆馆长李娜介绍,读者使用身份证或社保卡在“川渝阅读一卡通”任意一家成员馆注册后,可以在全市10家公共图书馆实现“通借通还”。其实早在2017年,市图书馆就与安州、北川、平武等地的公共图书馆实现“通借通还”,2023年新增三台县图书馆。此次全市10家公共图书馆通过“川渝阅读一卡通”实现“通借通还”,不仅打破了图书馆服务的地域限制,还可实现图书资源互补,在提升图书馆服务功能的同时,也推动了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进程,通过读者借阅带来的图书流动,实现优质图书资源共享,为构建更具包容性和便捷性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供了有益借鉴。
记者手记
公共文化服务惠民、利民,更需要便民。绵阳10家公共图书馆加入“川渝阅读一卡通”,让读者凭借一张身份证或社保卡,就近、跨区域享受到图书“通借通还”服务,不仅打破了传统图书馆服务空间壁垒,更是以“小切口”撬动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大效能”。随着“通借通还”的实施,必将带动优质图书的流动,实现优质图书阅读在市、县之间的均等化服务。书籍的流动,是知识的共享与文化的共鸣,“通借通还”以书为载体,编织出促进全民精神共富的美好图景。
(记者 张登军)
编辑:谭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