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会治理中,基层是至关重要的基石。近年来,一场围绕基层治理的变革在绵阳悄然兴起,各方力量汇聚成磅礴之势,共同推动基层治理走深走实。
推行“吹哨报到” 破解基层治理难题
基层治理,千头万绪,如何提纲挈领、精准施策?绵阳市委社会工作部携手市委组织部,以高瞻远瞩之姿,精心谋划并推动建立起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协调机制,压紧压实工作责任,加强统筹协调和督促指导,确保基层治理这艘巨轮在正确的航道上稳健前行。
“街乡吹哨、部门报到”这一创新模式,如春风拂过,迅速在绵阳大地生根发芽。各地积极指导县(市、区)构建呼叫应答体系,完善镇(街道)对派驻机构及人员的管理体系,赋予镇(街道)对县级职能部门派驻机构及人员的日常管理权、考核评价权、任免建议权和调动建议权,且考核权重均不低于30%。这一系列举措,让镇(街道)从以往的“配角”转变为“主角”,拥有了更多话语权和主动权,能够更加灵活、高效地应对基层各类事务,真正实现了基层治理从“单打独斗”到“协同作战”的转变。
市委社会工作部充分发挥统筹协调作用,以“四个优化、六个强化”为行动指南,会同市委组织部精心制发任务清单,细化出40项工作任务,如同绘制了一幅详细的基层治理“路线图”,并明确30个责任单位,让每一项任务都有具体的“执行者”。同时,做实“周排查、月调度”机制,跟踪调度6次,确保各项工作有序推进、不打折扣。
在村级层面,制定村级组织履行职责事项清单、协助办理公共服务事项清单、出具证明事项清单、不应由村级组织出具证明事项清单以及村级盖章事项清单这五张“清单”,明确村级组织的职能边界,取消不必要出具的主体资格和专业资质证明事项,简化生态、就业、民政等服务流程,推动村级组织规范挂牌。选取10个乡镇(街道)、村(社区)作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观察联系点,这些联系点如同一个个“基层治理实验室”,聚焦优化网格服务,着力解决“网不通、格不融”问题;探索推行镇街治理框架,统筹推进城乡治理,为基层治理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的经验模式。
党建引领“小项目” 驱动社区“大治理”
社会工作的春风吹进千家万户,城乡社区治理优化提升行动在我市结出累累硕果。2023年项目圆满完成并顺利迎接省级验收,2024年获得省级资金990万元实施项目22个,投入市级资金760万元实施项目38个,为后续工作注入强大动力。
在提升社区工作者能力方面,我市积极作为,举办村(社区)“两委”成员能力提升培训班,200名学员在培训中汲取知识养分,完成2024年培训任务,为社区治理注入新鲜血液。制定《绵阳市社区工作者培育计划方案》,每万人配备18名社区工作者的目标如同灯塔,指引着社区人才队伍建设的方向;摸清社区工作者底数,建立社区工作人才库,为精准施策提供依据;加强社区专职工作者配备,连续两年提高薪酬待遇,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同时,持续选派驻村帮扶力量,现有驻村帮扶干部1290人,他们如同一颗颗“种子”,扎根乡村,为农村发展带来新的理念和技术,助力乡村振兴。
下一步,我市将继续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深化基层治理,让基层更有活力、让群众更加满意、让社会更加和谐。
(记者 李锦辉)
编辑:谭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