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李春梅
3月11日早上,晨雾未散,平武县豆叩羌族乡的连绵群山隐在薄纱般的雾气中,61岁的银铃村老党员任顺友拾起弯刀,骑上摩托车向老房子(地名)林地驶去。
摩托车停在老房子半山腰的民居前,他和几位等候在此的村民沿着荆棘丛生的沟壑向上攀爬。踩着青苔和落叶,裤脚沾满露水,一步一趋,记者跟在他们的身后,气喘吁吁,大汗淋漓,忍不住问:“这么难走的路,你们为啥走得又稳又快?”
“15年来都习惯了。一年365天有300天都在树林子里钻,哪片山的树需要补种,哪片山的树该抚育了,都装在老任的心头,只要他喊一声,我们就赶紧行动起来。”走在记者前面的村民张春娴,话语中透露着对任顺友的信任。
穿过一片厚朴林,领路的任顺友回过身伸手拉了记者一把,说道:“这片厚朴是七八年前补种的,你看,长得多精神!”他弯腰砍去脚边杂草,轻轻摩挲身旁一株厚朴的枝干,仿佛一位慈祥的父亲在抚摸孩子的脸庞。他的手掌布满老茧,指甲缝里嵌着洗不净的泥土。
“当初咋会想到种树呢?”记者问他。“这么好的地界,不长树可惜了!我是山里人,见不得地荒。”任顺友回忆道,18岁那年父亲承包了一百亩荒山种树,几年后荒山不仅变绿了,20年后还给家里带来了一笔可观的收入。自此,“绿叶子就是金叶子”的观念深埋在他的心里。
2010年,已过不惑之年的任顺友和妻子吴会琼经营着水果生意,年入20余万元。当年春天,他拿出多年积蓄购买树苗,从村民手中流转老房子100亩闲置荒山,带着80多名村民上山种下第一批云杉和桤木。阳光下,他手把手教村民挖坑技巧:“根要埋实,苗才抗风!”汗水顺着脖颈流进他沾满泥浆的衣领,他却扯着沙哑的嗓子喊:“大家加油干哦,这山绿了,子孙后代才有好日子!”
看着他因劳累而日渐消瘦的身影,老同学不解地问他:“老任,你图啥?”面对别人的疑问,他咧嘴一笑:“我1992年入党,党龄33年了,图的就是个心安!植树造林不仅能带来经济效益,还能保护生态环境,惠及子孙后代。”
时近中午,在海拔1500米的柳杉林间,张春娴给记者摆龙门阵算账:“老任雇我抚育林子,每天120块都是数‘现米米’,每年算下来收入5000多元。我还流转了50多亩荒地给他,等着长大卖钱五五分红呐!”他拧开水壶猛灌一口,指着成排的柳杉说,“刚栽的苗才齐腰高,现在都蹿到几层楼高啰!”这片林地是任顺友发起的植树合作社项目,自2018年以来带动23户村民植树就业,合作社累计造林2000亩。
“一个人只能栽一片林,一群人才能绿一座山。”下山途中,任顺友随手砍去杉林中的一棵杂树,感慨这些年乡亲们对他的支持。15年来,从老房子起步,到毗邻的毛家山,再到对面的银岭山、银塆山,从100亩到1000亩再到如今6000亩,家杉、柳杉、桤木、白杨、厚朴……哪片山种的啥树,120万棵树仿佛都种在他的心里一般熟悉。
午后,踏进山脚下任顺友的家门,吴会琼与记者聊起这些年家中的“水果生意经”与“造林账本”。她掰着手指算账:“去年卖枇杷赚了15万,全砸进林子了。请工人、买树苗,2015年最高峰一年光请人就花了20几万……15年花了快500万。”2022年8月,吴会琼跟随任顺友上山抚育树林遭大胡蜂蜇伤致昏迷,光住院治疗就花费了7万多元。尽管种树造林又累又见不到现钱,她却不怨任顺友。她说:“虽说他把钱都‘种’进了山里,但我们一家老小都相信他,从来没有打退堂鼓。这些年,政府颁发给他‘绵阳市绿化标兵’‘十佳环保人物’等荣誉,就是对他最好的肯定。”
夕阳西下,任顺友站在银岭村新建的民宿瞭望台眺望绵延至天际的绿海。山风掠过林梢,掀起沙沙声浪。“你听,树在唱歌哩!”他突然转头对记者说,“九绵高速已经通车了,咱这儿搞生态旅游,乡亲们的日子会过得更红火。”
记者手记
闪耀山林的“初心”
跟随任顺友穿行林间,记者触摸到两种“厚实”——他掌心的老茧,与脚下因植被恢复而松软肥沃的泥土。这位老党员用15年光阴诠释了一个真理:绿水青山不会凭空而来,它需要有人愿将人生最丰茂的年华,一锹一镐地种进荒芜。
在绵阳,任顺友不是孤例。市林业局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绵阳市森林覆盖率为52.73%,全市森林覆盖率十年间从52.73%增至56.13%。透过数据,我们看到凝聚着无数“任顺友”的坚守。
被问及未来规划时,任顺友掏出一张泛黄的手绘地图,上面密密麻麻标注着尚未绿化的山头,“只要还挥得动锄头,我就要把这片山都种上树!”这场人与荒山的较量中,没有豪言壮语,只有年复一年的弯腰与播种。
编辑: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