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虹新能源智造工厂
□记者 彭紫薇 文/图
从人形机器人上“春晚”扭秧歌,到无人机夜空放“赛博烟花”,再到人工智能开源大模型引发世界热议,“人工智能+”浪潮澎湃,深层次赋能千行百业。一年前,“人工智能+”行动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提出,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
面对席卷而来的产业变革浪潮,全国人大代表、长虹控股集团董事长柳江带来提案《关于加快可信数据空间应用落地的建议》,希望通过可信数据空间,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发展,实现数字经济赋能实体经济。
从会场到实践场,绵阳在人工智能赛道上有何探索?近日,记者穿行于长虹的智能车间与城市创新现场,窥探一座西部工业经济城市向“智慧城市”的跃迁之路。
AI+制造数据洪流重构“工业火眼”
在四川长虹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碱性电池高速生产线上,每一分钟就有600节碱性电池如银色瀑布倾泻而过,在经过锰环成型、滚槽、封口胶涂布、隔离管卷插等每一道工序时,都会遭遇“AI质检员”的严苛审视。
“过去都是靠人工抽检,用眼睛来看电池是否有外观磨损,现在每节电池都要经过数10道‘数字ct’的检查。”智能制造推进部副部长吴川彬指着流水线上密布的工业相机阵列说,这套5G+AI的视觉检测系统能同时检测尺寸偏差、钢壳划痕、外观裂口等上百项指标,精度达到0.01毫米,实现产线直通率达99.99%。
改变从何而来?近年来,长虹乘着“人工智能+”东风,率先把AI直接定位为生产制造“变革驱动力”并付诸行动,经过不断优化迭代,自研的“人工智能+检测”技术已经服务于旗下空调、华丰连接器、爱联模组等生产线,并上榜工信部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典型应用案例名单。
技术效果在应用端得到验证。在碱性电池高速生产线的楼上,一台算力服务器正持续“吞吐”着数据洪流——形态各异的钢壳瑕疵图片。“这些‘教材’来自2年来积累的数万张缺陷样本。”吴川彬说,正是人工智能的赋能,这套钢壳外观智能检测系统的置信度(模型对其预测的确定性)从60%升至90%以上。
“车间里的革命”也在蔓延至整座城市。在高新区(科技城直管区),绵阳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智能工厂的自动化设备精准完成第六代AMOLED柔性生产,将一块块玻璃基板变成人们日常接触到的显示屏幕;在四川绵阳工业园,绵阳创明智能电池有限责任公司的圆柱电池数字化高速产线已实现全智能化,预计项目全部建成满产后,年产值将超过百亿元……
AI+产品智能产品“慧”及千行百业
在位于安州区花荄镇的长虹爱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这片2.7万平方米的空间里,数个长方形“盒子”状的机械手自动化性能测试设备在高速运转。在设备右下角,一批批AI推理模组正从滚轮状的料盘上源源不断地下线。
记者拿起一块制作完成的AI推理模组,只见这一黑色模块上镶嵌了数个手机卡大小的芯片,还有密密麻麻的金属元器件分布在模组上。“把AI设备看成一个人,AI推理模组就相当于人的大脑。”模组制造厂副厂长胡海鹏介绍,“它不仅是联网模块,更是具备10T和20T高算力、独立ISP图像处理内核、多路视频总线等丰富的总线接口,同时搭载国产AI算力处理器,技术方案完全自主可控。”
长虹对AI的深度拥抱远超工厂改造的范畴,贯彻了一套深远的“AI+”战略构想。“依托在数据管理、应用和安全等方面的能力优势,长虹要全面推进‘AI+’计划。”柳江告诉记者,以AI技术全面赋能产品、制造和运营,为老牌企业注入新动能,“未来,长虹全球66个智能制造工厂都会是人工智能技术的舞台。”
长虹在“人工智能+”上的探索,恰是绵阳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缩影。科技攻“尖”,产业向“新”。目前,绵阳大力推进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拥有长虹、九洲等人工智能领域优势企业,初步实现基础层、技术层、应用层产业链全覆盖。据统计,2024年全市人工智能企业总数达113家,产业规模达到269.53亿元、增长30%以上。
编辑: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