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通印象梅林梅花争相绽放,吸引市民游客踏青赏春。
进入3月,平武县平通羌族乡印象梅林景区上万亩梅花次第开放,形成了粉白相间的花海。不少市民游客来到这里,踏青赏春。
3月4日一大早,倚梅春香园民宿老板徐丽拉着一车刚刚采购的新鲜食材朝自家小院奔去。一进小院,徐丽一边忙着招呼大家吃早饭,一边向家人们交代着游客房间的预订和注意情况。“好好好!要得、要得,刚好还有两间房,订完就没得了。”
“刚刚和几个朋友碰了个头,房间的预订情况都比较好,一会儿给客人说一下,叫大家尽量早一点出发,避开人流高峰,路上注意安全。小妹你们几个抓紧,把该摘的菜摘了,房间该收拾的收拾了……”匆匆几句话毕,小院中的众人都有了明确的分工。
徐丽口中的朋友,是村子里和她一样的民宿老板,大家相距都不远。一家家民宿犹如点点繁星,错落有致点缀着整个梅林景区。这样的景象,随着这些年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变得越发明显。
“早在十多二十年前,我们这里就有经营农家乐的了。只不过,那时候的接待很简单,客人基本上吃个饭就走了,可以说是第一代的‘打卡游’。”有着多年经营经验的梅花山庄老板陈先生说:“现在一到梅花开放的季节,整个梅林人山人海。来耍的游客多了,村子里经营民宿、农家乐的乡亲们自然也就多了。”
游客在梅林里拍照留念
10时许,刚刚送走几位客人,徐丽家又迎来了一批新游客。
“这个地方真漂亮啊!”刚一下车,从成都来的游客周先生就径直来到院子正前方的凉亭中,一边俯瞰梅林全貌,一边吆喝老伴赶紧过来拍照。
徐丽不慌不忙地与周先生的同伴认真核对完订单信息,几句寒暄后,便为他们分配好了房间和用餐的时间地点。
11时,预订的客人陆续赶来,小院很快挤满了人,徐丽一边安排人指挥停车,一边核对订单信息,匆忙中还不忘跑到厨房看一下中午的饭菜准备得咋样。徐丽的妹妹则在院子中农特产品展销点旁,向客人推荐平武产的青梅酒、蜜饯等特色产品。
饭点到了,倚梅春香园的院坝摆满了圆桌,无骨鸡爪、凉粉、烧牛肉一一上了桌。置身梅花丛中,游客吃着独属于平通梅林的美食,品一口青梅酒,身心在这一刻无比放松。
而与游客细细品味的节奏完全不同,徐丽一家此时此刻忙得不可开交。既要指挥门前路过的车辆,也要介绍平通梅林的特色农特产品,还要和游客说一说梅林的古今往事。而这样的忙碌对于徐丽一家来说尽管辛苦,但心里却别有一番快乐。
“游客人来人往,不管是打卡路过,还是打尖住店,只要来到我们倚梅春香园,我都希望他们能有一个美好的记忆。”徐丽说。
经过午间的忙碌,徐丽一家享受着一天里难得的空闲时间,太阳渐渐朝西边落下去,与中午的喧闹相比,民宿也稍许安静了一些。
临近傍晚,小院再次热闹起来,大家继续围坐一起,一边品尝美食,一边分享白天的新鲜事,欢声笑语此起彼伏。
另一边,徐丽一家又开始准备新一天的食材了,一个已经微微发黄的小本子上一笔一笔写着:猪肉、胡萝卜、牛肉、肥肠……(胡宇 记者 任露潇 文/图)
记者手记
平武县平通梅林万亩梅花盛放之际,民宿老板徐丽一家忙碌的身影,折射出乡村旅游撬动富民经济的生动实践。从“打卡游”到深度体验,从单一农家乐到产业集群,这片梅林正书写着全面乡村振兴的鲜活样本。
梅林经济的蓬勃,源于“生态+人文”的双重赋能。当地以梅花为媒,将传统农业与民宿、餐饮、农特产深度融合,形成“赏花经济”全链条。村民从“靠天吃饭”转向“借景生财”,既盘活了闲置资源,又激活了文化认同。徐丽们自发组建的“民宿联盟”,更展现了乡村经济从零散经营到协同发展的进化路径。
乡村振兴需要更多这样的“梅花效应”:既要守住乡土文化的根脉,也要创新业态吸引人流、资金流。围绕果梅这一产业,当地也在不断探索,让“花期经济”转化为“四季经济”,为乡村可持续发展注入持久活力。
编辑: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