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816-2395666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绵阳新闻
读《魏城逢故人》,解锁罗隐的蜀地记忆与绵州眷恋
发稿时间:2025-03-02 08:08   来源: 绵阳日报

  原标题:淡烟乔木隔绵州

  ——读《魏城逢故人》,解锁罗隐的蜀地记忆与绵州眷恋

  开栏语

  “左绵风景蜀中胜,淡烟乔木是绵州。”绵阳,这座古老而迷人的城市,以其悠久的岁月、旖旎的自然风光、深厚的人文底蕴,引得无数文人墨客倾心。杜甫、王勃、卢照邻、罗隐、唐庚、陆游……他们在绵阳这片土地上留下了无数动人的诗词歌赋,这些诗篇,是绵阳历史的生动注脚,也是地方文化的璀璨明珠。

  为了让更多读者触摸到绵阳的历史温度,感受其独特的文化魅力,激发大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助力文旅深度融合,本报开设《诗遇绵州》栏目,精心挑选不同时期的经典诗文,深入解读诗文内涵、文化价值以及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带领大家在诗韵墨香中,领略绵阳的千年风华。让我们一同在诗词里相逢,开启这场跨越时空的文化之旅。

  唐咸通十四年(873年)深秋的一天,四十岁的罗隐从成都出发,沿金牛古道过绵州至魏城,遇到了蔡氏兄弟,想到此去不知何时才能再来蜀地,就写下了《魏城逢故人》:

  一年两度锦江游,前值东风后值秋。

  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

  山将别恨和心断,水带离声入梦流。

  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

  1.“因君回首”道尽离愁别绪

  从诗文可以看出来,罗隐在魏城遇到了他的老朋友——蔡氏兄弟,他在诗中以景色和心理活动,来表达对蜀地美景的赞美和对友情的不舍。

  罗隐是晚唐著名诗人,原名罗横,27岁时取得贡生,此后十年参加省试落第,产生隐居的想法,就改名罗隐。但他并没有放弃对仕途的追求,只是他的脾气不好,有点恃才傲物,写讽刺文,批判现实不公,这就注定了他的多舛人生。

  就这样,罗隐不断在各地游历,他入蜀的时间是唐咸通十三年(872年)春,到湖州后沿江入蜀至成都。在蜀地期间,罗隐过得很潇洒,四处访山问水,写下不少诗作。在游历过程中结识了蔡氏兄弟,结下深厚友谊,还两次同游锦江。

  唐咸通十四年秋,罗隐走金牛古道离蜀返京,经过魏城县遇到了蔡氏兄弟。在旅途上能够遇到相识的旧友,是一件让人高兴的事情,但他一生经历的离别太多了,伤感是在所难免。

  对罗隐而言,蜀地毕竟是他乡,他不得不离开,离开蜀地的美景,离开相知的好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写出了《魏城逢故人》,以此作别蜀地,告别蜀地的友人,抒发离愁别绪。

  2.淡烟乔木,勾勒诗意绵州

  在魏城遇见的蔡氏兄弟,是罗隐以景写情的触发点。即将告别蜀地,不知道何时才能与友人再见,他想到了在一年的时间里,他与蔡氏兄弟两次偶遇同游锦江,分别于一年中锦江景色最美的春季和秋季。但罗隐客游成都期间,去的地方不少,景色都很优美,让他流连忘返,就连那些成片的绿草也很热情,刻意阻挡马步挽留。还有那天上的云彩,环绕在楼台之间,这样的美景怎能忍心舍弃?

  在蜀地,罗隐就是一位过客。如今要与这里告别,那些高山因为他的离开而伤心,甚至充满恨意,锦江水也带着离别的情绪,甚至进入梦境。因为思念魏城的故友们,他想回望曾经走过的地方,却只看到淡烟乔木阻隔了绵州的景象,流露出他对友情的珍惜,对蜀中美景的牵挂。

  罗隐并没有想到,他在《魏城逢故人》中的那句“淡烟乔木隔绵州”,在后来引起不少诗人的共鸣,“淡烟乔木”成为诗意绵州的代名词。

  1696年初夏,王士祯经绵州所写的《渡涪江》中,将“淡烟乔木隔绵州”改写为“淡烟乔木是绵州”,这句诗直到今天也在绵阳的文旅宣传中多次引用。

  3.“锦江”与“绵江”名字背后的考辨

  关于《魏城逢故人》中“一年两度锦江游”的内容,部分史志则记为“一年两度绵江游”,这是怎么回事?

  在《全唐诗》收录的《魏城逢故人》是“一年两度锦江游”,这也是目前学界普遍公认的,民国《绵阳县志》收录时也记为“锦江”。但南宋祝穆撰写的《方舆胜览》中关于“绵州”的题咏部分,则写为“绵江”。

  《方舆胜览》是一部大型的地理总志,存在一些谬误,编撰者祝穆是南宋著名文学家,在诗文的内容上不应该有误,但如果用“绵江”又有点情理不通。历代诗人作品中,对绵州的称谓,除了本名外,多用“左绵”或“巴西”替代。如果涉及河流,多会用实名写出来,用“绵江”一词显得突兀。

  古诗中的锦江,多用来代指成都,在相关的研究著作中,也采用“锦江”一说。《魏城逢故人》中“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的意境,更贴近唐代成都(锦江流域)的城市风貌,用“锦江”应该无误。

  当时的汉字书写是繁体字,“錦”与“綿”乍一看还是有点相似,特别是用毛笔字书写出来更容易混淆。因此,“绵江”一说,很可能是笔误所致。

  4.诗题背后的故事:“绵谷回寄”之探讨

  罗隐的《魏城逢故人》还有一个标题,是《绵谷回寄蔡氏昆仲》。

  一首诗,为何有两个标题?这或是诗人在写作后进行过修改造成的,以突出写的地点,但为了“验明正身”,就干脆留下两个诗名共用。标题中的“绵谷”,在今天广元市的利州区,隋开皇十八年(598年)设绵谷县。

  从《绵谷回寄蔡氏昆仲》中的“回寄”看,这首诗是罗隐离开魏城县到绵谷县的路上或抵达绵谷县后所写。诗中的“淡烟乔木隔绵州”也是依据,他“因君回首”,而“淡烟乔木”将绵州阻隔了。

  古代文人的迎来送往之间,相互赠诗是很常见的文化交流现象,也是相互情感的表达。罗隐在魏城遇到了蔡氏兄弟,当场吟诵出来更能表达对蔡氏兄弟的深厚友情,他为何没有现场写诗赠送?这很让人费解。

  值得注意的是,民国《绵阳县志》收录这首诗的标题是《绵州回寄蔡氏昆仲》,但从“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看,诗人回望的是绵州,寄诗时在绵谷,与“回寄”形成空间呼应。如果是“绵州回寄”,明显与诗歌内容不符,也存在地理方位的错误。因此,标题中的“绵州”也应是收录者的笔误。

  小知识

  罗隐(833年-910年):字照谏,原名罗横,自号江东生,杭州新城(今浙江富阳)人,晚唐诗人。27岁时取得贡生,因好讥讽时政,触怒权贵,长期不遇,产生隐居想法,改名罗隐,四处游历。光启三年(887年)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著有《谗书》《太平两同书》等。

  (记者 张登军)

  编辑:谭鹏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