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816-2395666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财经
四川发布“十四五”时期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主要成就:产业更强,环境更优
发稿时间:2025-10-24 09:55   来源: 川观新闻
  摘要:10月23日,四川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决胜‘十四五’ 续写新篇章”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六场。发布会的主题是四川“十四五”时期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主要成就。

  10月23日,四川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决胜‘十四五’ 续写新篇章”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六场。发布会的主题是四川“十四五”时期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主要成就。

  乡村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引擎”,乡村环境是乡村振兴的“底色”。这五年,四川乡村全面振兴的亮点有哪些?交出了怎样的答卷?发布会上,一组组硬核数据、一个个生动案例,勾勒出四川乡村五年来的蝶变与成长。

  

  

发布会现场

  强引擎

  乡村产业更强

  已建设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21个

  去年全省粮食播面9608.8万亩、总产726.8亿斤、单产378.2公斤每亩,分别较“十三五”末增加139.3万亩、21.4亿斤、5.7公斤,均创历史新高;全省生猪出栏稳定在6000万头以上,保持全国第一;菜、果、茶、渔产量,分别较“十三五”末增长17%、31%、32%、17%……

  发布会上,四川用一组组“硬核”数据,呈现出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加快建设农业强省的成效。

  “‘天府粮仓’建设成势见效,乡村全面振兴的支撑更稳。”省委农办主任、农业农村厅厅长蒋刚表示,四川开展“天府粮仓·百县千片”建设,深化良田、良种、良机、良法“四良融合”;“十四五”已新改建高标准农田1773.2万亩,全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60.1%、较“十三五”末增加21个百分点。

  现代农业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构成。依托得天独厚的农业条件,四川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乡村全面振兴的引擎更强。蒋刚表示,四川大力实施“1+1+8”千亿级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建圈强链,已建设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21个、产业集群10个,居全国前列;推进延链补链,去年全省农产品产地初加工率达到69%、较“十三五”末提升9个百分点。

  从细节中,更能感受到三产融合的蓬勃活力。

  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李海蓉特别提到了成都西部片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的五年成果。在促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方面,郫都区依托蔬菜种植基地和“郫县豆瓣”品牌优势,链条式发展复合调味品和休闲健康食品产业,规上工业年产值超百亿元;彭州市打造林盘68个、“三生”融合场景60余处、乡村民宿近60家,2024年57个村实现集体经济年收入超100万元。

  大力发展产业的同时,四川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的底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一方面,我们持续优化完善‘监测预警—精准帮扶—风险消除’闭环体系,实现对农村人口的全覆盖动态监测。另一方面,通过一系列支持政策,推动脱贫群众稳定增收和脱贫地区加快发展。”蒋刚举例道,脱贫地区已建成星级现代农业园区93个,基本实现每县1个园区,产业造血功能持续强化;构建“园区+龙头企业+农户”联农带农机制,“天府乡村”消费帮扶累计销售额达981亿元。数据显示,“十四五”期间,脱贫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21年的14909元增长至去年的18359元,连续4年增速“跑”赢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增底色

  农村环境更优

  全省培育命名100个“省级百强中心镇”

  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过程中,老百姓过上了实实在在的好日子。在破解农村生活污水难题方面,发布会拿出数据说话—四川累计争取中央农村环境整治资金10.3亿元,省级财政每年拿出5亿元,五年支持5200个行政村开展生活污水治理“千村示范工程”建设;在省级生态环保领域贷款贴息补助政策出台后,四川还发放了102个农村污水治理项目贷款贴息资金,共计3.78亿元,撬动银行贷款517亿元。

  农村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和长期性,决定了乡村建设需注重源头治理和全过程管控。四川还有哪些行之有效的方法能提升乡村建设水平?

  从重点领域改造来看,在生活垃圾处理方面,四川持续完善“户分类、村收集、镇运输、县处理”模式,农村生活垃圾收转运处置体系行政村覆盖率达99%以上,70%以上的行政村(涉农社区)配备了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设施。目前,全省共配备生活垃圾转运站2200余个,具备压缩能力的生活垃圾转运车辆3300余台,保洁运输车辆3万余台,生活垃圾收集设施37万余个,基本满足农村区域生活垃圾收运处置需求。

  在住房安全保障方面,四川修订了《四川省农村住房建设管理办法》,完善农房全过程管理制度设计,明确建设管理中的各方责任,加强施工关键环节质量把控。“四川还积极加强过程管控,新建农房的地基基础、结构形式、墙体厚度、建筑构造等均适应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建筑施工条件。”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一级巡视员张泽民说,四川已在16个县探索实施新建农房“以奖代补”等激励措施,引导群众主动规范建房。

  从整体优化城乡格局成效来看,张泽民说,“十四五”期间,四川共培育命名100个“省级百强中心镇”。这些城镇通过引导人口、资源和要素集聚,已命名镇镇区常住人口总量增加18.3万人。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建成区的面积高于全省镇均水平1.08平方公里,镇域综合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明显增强。

  既要改善“硬”条件,也要提升“软”实力,让乡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对此,四川出台了《四川省传统村落保护条例》《关于加强古镇古村落古民居保护工作的意见》,指导成都市、甘孜州、宜宾市等地完成地方性保护立法;还编制完成《四川省传统村落保护利用体系规划》,构建“一核一环三带五区”保护利用空间和“十六片五十四群”保护利用框架。

  编辑:谭鹏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