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市政协委员建议进一步加强涪江流域绵阳段历史文化遗产综合利用和开发,相关部门积极办理——
传承涪江文脉 让历史文化遗产“活”起来
涪江是绵阳的“母亲河”,也是长江支流嘉陵江的右岸最大支流。它蜿蜒前行,滋养了沿岸的川渝大地,孕育了秀丽的美景,同时也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聚焦流域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市政协八届五次会议期间,九三学社绵阳市委会提交了集体提案《关于涪江流域绵阳段历史文化遗产综合利用和开发的建议》,得到相关职能部门的积极办理。
提案聚焦
利用丰富资源 繁荣文化产业
经过前期调研发现,截至2025年初,涪江流域绵阳段共建成省级历史文化名城4个、历史文化街区9条,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1个、省级2个,不可移动文物、馆藏文物、珍贵古籍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630余项。但在绵阳历史文化资源开发中,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和短板:遗产保护力度不够、文化资源挖掘不深入、文旅融合不紧密。
为此,提案建议,完善遗产保护机制,厘清市、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抓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职责和任务,推动形成协调配合、齐抓共管的“大保护、大传承”格局。设立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除财政拨款外,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并建立完善资金监管机制。培养一批具备文化遗产保护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队伍,对文化遗产进行摸底建档,科学实施项目保护计划。
在挖掘文化内涵方面,建议加强对涪江流域绵阳段文化遗产的学术研究,充分利用大中小一体化美育浸润,对绵阳地区的文化遗产进行宣讲、演绎,同时,繁荣遗产文艺精品创作市场,创新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加大对影视、戏剧、音乐、曲艺等文艺创作和营业性演出的政策补助力度。
在发展历史文化遗产利用全产业链方面,建议以文化遗产为核心元素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创意产品,打造以文化遗产为主题的旅游线路,促进文旅融合发展。在合适的区域规划建设涪江流域文化产业园区,形成文化产业集聚效应。利用现代数字技术对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展示,通过线上文化遗产博物馆、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等渠道,传播文化遗产相关知识和故事。
提案追踪
充分挖掘 讲好文化遗产故事
记者从该提案主办单位市文广旅局获悉,接到提案后,提案主办单位、协办单位高度重视,对提案内容作专题研究,并按照绵阳实际落实了一系列具体措施,及时办理回复。
市文广旅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首先在夯实保护根基方面下功夫,将文物安全纳入全市考核指标体系,出台了《绵阳市历史文化遗址保护条例》,开展日常文物安全巡查和专项检查;加强文博事业单位建设并积极争取专项资金,切实修缮了一批文物保护单位;完善文博人才队伍建设,引进考古学、文物博物馆学的高层次专业人才,结合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对我市文物情况进行系统、全面摸底,并录入平台。
围绕挖掘内涵,我市出版了《涪江遗珠—绵阳可移动文物》《绵阳龛窟》《绵阳崖墓》等学术着作,启动涪江流域绵阳段考古调查、蜀道·阴平道考古调查、西坝遗址考古调查等,推动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保护国际学术交流会举行,加速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绵阳段建设,推动《欧阳修》等剧场剧目落地。
在文旅融合方面,我市聚焦“白红绿”文旅IP,擦亮李白文化、两弹一星、熊猫家园等名片,打造跃进路科工文化产业园等。我市还积极运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三维重建等技术融入数字化展示,充分利用各类平台讲好绵阳文化遗产故事,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和品牌知名度。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吸取提案建议,重点做好文物安全和项目申报、文物价值阐释、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文物人才招引等工作,挖掘和利用好涪江流域绵阳段的历史文化遗产,让历史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该负责人表示。(记者 唐显枚)

编辑: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