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曹菲
10月16日凌晨,经过100分钟的紧张施工,新建成都至达州至万州高速铁路(以下简称“成达万高铁”)德公村特大桥逆时针旋转50度,完成上跨既有沪蓉铁路施工,标志着项目建设又取得新突破,为全线按期通车奠定了基础。

转体前

转体完成后
临近繁忙营业线 天窗时间转体施工
成达万高铁德公村特大桥位于遂宁市安居区,全长约为3876米,转体梁长128米、梁面宽12.6米,转体总重量达8500吨。
大桥靠近沪蓉铁路,与营业线最近的地方只有7米多。沪蓉铁路高峰期日均开行列车193列,平均3至5分钟就有一趟列车通过,列车运行密度大。
为最大限度减少对营业线的影响,建设者们采用平行营业线浇筑梁体后在天窗时间再转体的方案。
此次施工采用墩底转体法,即在桥墩底部放一个转盘,两侧各有一股钢绞线拉着转动。

墩底转盘。 曹菲 摄
每转动5度监测一次 100分钟精准转体50度
中建八局成达万高铁工程指挥部指挥长李强华介绍,团队从10月12日开始就在为这次转体做准备,进行承重实验,通过试转体采集牵引力、平均转速等数据,最终制定了每分钟转体0.9度的计划。
15日晚11点,德公村特大桥下灯火通明,70余人在桥下集结,进行班前讲话及交底。
16日0点20分,线路封锁指令下发,安全防护组、技术保障组、牵引组、作业组等小队到达指定位置,转体施工正式开始。
“前47度是连续转动,每转动5度监测一下一次;从47度开始降速,剩1度的时候点动,点动5次后到达转体到位。”李强华说。转体完成后,各个小组还要进行线路开通前的确认检查,整个过程历时100分钟。

夜间转体施工

夜间转体施工
利用智能监控平台 转体偏差在5毫米内
按照施工要求,大桥转体要实现抽线偏差5毫米、高程偏差3毫米的高精度对接。
如何控制转体精度呢?记者在现场看到,有工作人员站在一个电脑屏幕前,这就是智能监控信息化平台。
该平台通过测量机器人无线传输和BIM(数字模型)数字孪生技术,对转体过程中的风速风向、转动角度、梁体左右侧的高差进行实时监测,一旦发现数据有异常就会预警,为转体作业提供了重要的参数支持,保证了转体的精度。
新闻多一点:
成达万高铁是我国“八纵八横”高铁网沿江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线路西起四川省成都市天府站,途经四川省资阳市、遂宁市、南充市、达州市及重庆市开州区、万州区,接入既有郑渝高铁万州北站。正线全长477公里,设计时速350公里。
成达万高铁建成后,将形成成都直达中原和京津冀地区的便捷客运通道,极大便利沿线居民出行,促进沿线经济社会发展,对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长江经济带等战略实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成达万高铁公司供图
编辑: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