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如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市委八届九次全会围绕全国大局、省委战略部署和绵阳的中心任务部署工作,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更加注重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是其中的重点。
1月1日,在中共绵阳市委八届九次全会新闻发布会上,市科学技术局、商务局、发展和改革委相关负责人从不同角度介绍了有关情况,解码引领性改革举措。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让改革成果惠及全体市民
市委八届九次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绵阳市委关于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绵阳新篇章的决定》,引起各界高度关注。其中,聚焦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任务作出的系列部署,有许多亮眼的新思路。
在市发展和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李静看来,此次全会强调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为了适应新时代经济发展需求,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而作出的重要决策,目标清晰,思路创新,为绵阳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明确了发力方向。
李静表示,下一步,将不折不扣落实全会部署的各方面各环节经济体制改革任务,同时突出引领性改革举措,重点抓好以下三个方面工作:
在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方面,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健全完善市场化经营机制和国资监管体制机制,健全民营企业服务体系,支持有能力的民营企业牵头承担重大技术攻关任务;
在深化开发区整合优化,持续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方面,支持符合条件的工业园区争创省级高新区、支持符合条件的县(区)设立省级开发区,深入推进四川省第二批省级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试点工作,继续推进远程异地评标及工位制分散评标改革;
深度参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积极融入成都平原经济区一体化发展,推动建立优势互补的涪江流域跨市州协同发展机制,深入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
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 以科技和产业创新融合激发绵阳活力
加快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既事关绵阳高质量发展全局,更是服务国家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全会对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作了重点部署。
市科学技术局党组书记、局长李韦表示,将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八届九次全会精神,以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发展为工作指引,不断激发创新创造活力,为绵阳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创新先行区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科技创新是产业创新的内生动力,产业创新则是科技创新的价值实现载体。两者之间互为牵引,相辅相成。如何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实现“1+1>2”的效果?
近年来,绵阳持续优化“科技型中小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科技领军企业”全生命周期培育链条,印发《绵阳市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若干措施(试行)》,持续提升创新能级,跻身2024年中国城市科技创新竞争力百强榜第15位,连续获评中国十大最具科技创新潜力城市。
“但是在此过程中,我们依然存在部分企业创新积极性不高、创新能力较弱,中试熟化和概念验证薄弱,部分创新政策与新质生产力发展不匹配等问题。”李韦说,接下来,将更有针对性地落地一系列行动——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促进科技项目与产业需求深度融合;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促进科技成果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完善创新政策支持体系,促进科技生态与产业生态深度融合。
深化“五外联动”对外开放体系 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绵阳现代化建设
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全会指出,要健全高水平开放合作机制。
围绕全会作出的战略部署,作为推动全市开放发展的主责部门,市商务局党组书记、局长陈崇诺表示,将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扩开放,不断深化“五外联动”对外开放体系,系统整合各方资源、谋深谋实抓手举措,聚力打造四川向西开放重要桥头堡,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绵阳现代化建设、服务全国全省开放大局。
以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高质量发展。近年来,绵阳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关于对外开放的决策部署,主动服务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深度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创新实施“开放活市”战略,国际班列稳定运行,综保区全国排名跃升20位,RCEP外贸综合服务中心、霍尔果斯绵阳城市展厅、格鲁吉亚海外仓等重点项目相继落地建立,绵阳外贸规模连跨两个百亿台阶,两次入围全国外贸百强市、获评全省开放发展示范市称号。
那么,以开放促改革具体将从哪些方面发力?陈崇诺介绍,将主要从五个方面攻坚发力,在外贸提质增效上攻坚发力,更大范围推进对外开放;在夯实开放载体上攻坚发力,更强支撑推进对外开放;在畅通开放通道上攻坚发力,更高效率推进对外开放;在深化经济合作上攻坚发力,更宽领域推进对外开放;在扩大制度型开放上攻坚发力,更深层次推进对外开放。(记者 郭若雪 尹秦 周钰 彭紫薇 王何力 何茂松)
编辑: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