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816-2395666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区县新闻 > 三台
【三台】以“绿”为笔 书写生态文明答卷
发稿时间:2023-10-17 09:43   来源: 绵阳日报
  摘要:从水光潋滟的小明湖到水美鱼肥的鲁班湖,从开窗见绿的城市小区到风景如画的美丽乡村……展望三台,一幅蓝天白云、水清岸绿、生态和美的生态画卷铺展开来。“天更蓝了,水更清了,空气更清新了”成为越来越多三台人的切身感受;日益提升的生态环境质量,正在实实在在地转化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秀美鲁班湖

  从水光潋滟的小明湖到水美鱼肥的鲁班湖,从开窗见绿的城市小区到风景如画的美丽乡村……展望三台,一幅蓝天白云、水清岸绿、生态和美的生态画卷铺展开来。“天更蓝了,水更清了,空气更清新了”成为越来越多三台人的切身感受;日益提升的生态环境质量,正在实实在在地转化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近年来,三台县坚持以“生态”为笔,书写高质量发展绿色答卷,保留青山“颜值”、探寻“金山”价值、增进民生福祉,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生态强县之路,全面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

  保留青山“颜值”

  “碧水保卫”还群众水清岸绿

  晚风微起,华灯初上,漫步三台城南小明湖畔,滨江绿道上人潮涌动,嬉戏的孩童,散步的市民,观景的游人……这座城市真正让治水成效为全民共享,把亲水“福利”还给居民。

  不止眼前,放眼三台城乡,无论是河流、湖泊,还是水库、沟渠,水清岸绿的蝶变正在全县多地同步上演。

  碧水荡漾,远山如黛。走进三台鲁班镇,鲁班湖水鸟翩飞,湖水清澈见底,三三两两的游船荡舟湖面划开一道道波纹,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依的山水田园画卷跃入眼帘。近年来,鲁班镇通过河长制湖长制工作全面深入开展,水质得到很大提升,水域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以前因为多年过度养殖和周边生活污水排放,严重污染了水库水质。我们以前就在鲁班水库从事网箱养鱼,自2013年网箱养鱼被取缔之后,大多数的网箱养殖户加入成为库区水环境保护的志愿者,一起保护水环境,你看现在水质越来越好了,好多人过来玩儿呢!”鲁班镇红安村委会副主任古伟说。

  三台县鲁班镇生态环境办副主任刘亿介绍,自2013年以来,三台县启动鲁班水库水环境综合整治,取缔库区内3121个网箱养殖。改造工程的完成包括老鲁班场镇基础设施改造工程、进水口垃圾拦截打捞、库区游船改造以及沿湖场镇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建设等。通过持续8年的综合治理,水库水质逐年改善,从2012年的劣Ⅴ类成功提升到稳定达到地表水Ⅲ类水质标准,自2020年起已经长期达到地表水Ⅱ类水质标准。

  近年来,三台坚持实施“河长制”,分流域、分区域、分阶段进行科学治理,强化水污染源头治理。全面推进鲁班湖,涪、凯两江(三台段),及全县辖区的塘、库、堰、渠等水利资源的“碧水保卫”工作。

  为保护河湖环境,深入落实河湖长制,三台县在全市率先探索践行“河湖长+警长+检察官+法官”联动工作机制,设置巡河护河公益性岗位1023个,同时做好城市污水处理、污泥处置及河道综合治理。目前,全县水环境质量稳步改善,涪江百顷国控断面、鲁班水库鲁班岛国控断面、凯江老南桥省控断面平均水质达标,城乡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

  探寻“金山”价值

  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

  生猪养殖小区里,绿树成荫;四面坡地上,柑橘林硕果累累;蔬菜大棚中,生机盎然……10月13日,这是记者在三台芦溪镇枣河村绵阳明兴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见到的场景。

  “我们从‘养殖生猪保本,猪屁股上赢利’发展生态立体农业。”该公司负责人向记者介绍:“养殖场边建沼气池,畜禽粪便成为沼气原料,沼气发电,沼液还田,沼渣制肥。沼液、沼渣用于种植周边2000余亩无公害蔬菜、麦冬和果树。”正是通过粪污循环利用模式,明兴农业公司将产生的猪粪、污水经过沼气发酵利用、固体粪渣利用以及沼液综合利用等多道工序,形成“猪-沼-肥-林、菜-沼气发电”的生态循环种养模式,养殖场变成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绿色工厂,既给公司带来源源不断的经济效益,又美化了环境,带动周边农民增收。

  在三台,利用“生猪+”种养循环基地发展绿色产业引领乡村振兴的个例并不少见。三台塔山镇白龙村美点牧业打通种养循环,把猪场打造成生态种养基地。经过现代设备处理后的沼液用于种植50亩蔬菜,喷灌周边坡地上500多亩桃树,为生产有机果蔬提供肥料。

  近年来,三台县坚持把绿色生态作为衡量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指标,从“农牧结合、循环发展”入手,以粪污资源化利用工作“整县化推进、资源化利用、常态化监管”为目标,全面推广了畜禽粪污肥料化、能源化、饲料化、异位发酵床等循环利用方式,走出了一条“变污为宝”种养循环的绿色发展之路。据统计,截至目前,该县建成大型种养循环基地2个,沼气发电工程3处,中小型沼气工程5处,户用沼气池18万余口,建成堆粪场9070平方米,沼液储存池122970立方米,沼液输送管网180301米。

  增进民生福祉

  以“小切口”做好宜居“大文章”

  干净整洁的道路,井井有条的屋舍种满瓜果蔬菜,虽是乡村,却闻不到异味,看不见垃圾,不时有垃圾收集车穿行于农户间……10月13日,记者走进三台县芦溪镇涪城村,看到既有“颜值”、又有“气质”的乡村新风貌。

  今年以来,三台县聚焦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小切口”,写好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大文章”,不断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有效提升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水平,切实增强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

  “只需要把垃圾进行初分后就会有专人定期收集转运、集中处理,非常方便。”涪城村村民王小红忙着将自家生活生产垃圾进行分类,等待着流动垃圾车来上门收集清运。流动垃圾车主要是为了解决群众普遍反映的村内垃圾池恶臭和垃圾治理问题,实行的由农户垃圾初分、村公益性岗位人员上门统一收集、镇政府集中清运的垃圾分类统一清运模式,构建由党建引领、政府主导、农户参与格局,实现了农村生活垃圾分得开、收得拢、运得走、处理好。

  涪城村“颜值”提高的背后既是村民们开始垃圾分类的习惯转变,也折射出三台县着力改善村民生活环境的决心,致力打造“一条链”全过程治理新模式——

  夯实前端收集基础。用好用活低保、五保、公益性岗位、志愿者等队伍,对场镇按照常住人口千分之五、行政村按照每组或每500名村民的规格,配置1名保洁人员,现已全覆盖配齐保洁人员4526人。规划设置村组垃圾收集点5920个,建成各类垃圾集中收集设施7014处,实现村组全覆盖。将垃圾定时定点投放纳入村规民约,强化宣传引导,切实提高群众知晓度和参与度。

  强化中端转运质效。推行“垃圾不落地”收运模式,通过“定人员、定时间、定区域、定任务、定线路”,落实专人定期上门收集农户生活垃圾,实现垃圾快装快运,不积压、不延误。目前,全县农村生活垃圾收运体系基本实现全覆盖。

  提升末端处置能力。投资6.24亿元新建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1座及覆盖全县生活垃圾压缩中转站11座,全部实现正常运行。截至今年7月底,累计处理生活垃圾80余万吨,发电量3.46亿度、上网电量2.96亿度,全县农村生活垃圾实现“零填埋”。(刘玉明 李米 绵报融媒记者 李春梅 文/图)

      编辑:郭成



相关新闻:
图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