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816-2395666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 > 子云亭 > 正文
天香绕枝
发稿时间: 2025-09-21 08:48    来源: 绵阳日报

  □ 孙芳

  “众芳摇落九秋期,横出天香第一枝。”桂花盛开的时节,是鼻子的盛宴,也是心灵的滋养。在路上、在公园,无需刻意寻觅,走着走着,便会被或清幽、或甜润的桂香环绕——古人赞其“清可绝尘,浓可溢远”,这便是“天香”的真意。

  我格外喜欢宋代朱淑贞的词句:“弹压西风擅众芳,十分秋色为伊忙。一枝淡贮书窗下,人与花心各自香。”当桂香填满胸腔,心灵与现实便达成俱香俱美的境界,让人陶然忘忧,生出对世界的热爱与遐思。桂香好闻,还可以做吃食:产地的人们除了赏桂,还会收桂花做糕点、酿桂酒、制桂茶与桂花油,把秋日的甜意妥帖收藏。

  每年桂花盛开的季节,我总要忙上一两晚做桂花蜜。古时园林爱用银桂的清雅,我却偏爱金桂的艳丽与馥郁甜香。捡去花中细柄与杂质,常累得腰酸背痛,却乐此不疲,还戏言是“不忍零落成泥土,故教仙蕊蜜中居”。蜜里的金桂能陪我到次年桂开,始终保持着金红的色泽与独有的香气。

  桂花花期不长,开得一周便陆续离枝。立在树下看花瓣静落,风起时能听见“沙沙”声,不一会儿,细小的花便在地上铺了一层——这般细碎的堆积,竟成了桂花最美的时刻,让人不忍下脚。

  如今亲民的桂花,古时原是名花异木。《山海经·南山经》载:“南山经之首,曰鹊山。其首曰招摇之山,临于西海之上,多桂,多金玉。”招摇仙山的奇珍里,便有桂的身影。汉武帝初修上林苑,“群臣、远方各所献名果异树,有桂十株”;六年后修扶荔宫,又植桂百株。直到宋代,桂花培植渐多,才从仙山宫苑慢慢走进民间。

  桂花起源不凡,难怪会与月宫、嫦娥、吴刚的传说相连,月亮也因此有了“桂魄”“桂轮”“桂月”的别称。四川新都出土的汉代画像砖上,便有桂花与蟾蜍同现的形象。《晋书·郤诜传》里,郤诜答武帝“臣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既显自信,又得武帝认可,此后“桂林一枝”成了出类拔萃的代称,“蟾宫折桂”也成了科举高中的象征。

  在传统文化里,桂花象征着美好、清雅与高洁,更是文学、绘画的常客。“兰叶春葳蕤,桂花秋皎洁”“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闻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名篇名句读来活色生香。两宋之际的李纲,也写过两首《采桑子》,声韵优美,满纸桂香:

  其一:幽芳不为春光发,直待秋风。直待秋风。香比馀花分外浓。步摇金翠人如玉,吹动珑璁。吹动珑璁。恰似瑶台月下逢。

  其二:枝头万点妆金蕊,十里清香。十里清香。解引幽人雅思长。玉壶贮水花难老,净几明窗。净几明窗。褪下残英蔌蔌黄。

  传统绘画中,中秋题材总少不了桂花。清代画家蒋溥曾在月供活动时作《月中桂兔图》,乾隆御览后题诗:“秋暖无端迟桂芳,缀枝初折几苞黄。玉?静守冰轮朗,画出人间满意凉。”大臣们纷纷和诗题字,时光虽逝,当时的文化气象仍能从画中窥见。

  如今提到“桂”,多数人先想到赏香的桂花,有金桂、银桂、丹桂、四季桂等品种。实则名为“桂”的植物还有不少:作香料的桂皮、入药的桂枝,来自肉桂、阴香等樟科樟属植物;《离骚》《神农本草经》中的“菌桂”,便是肉桂;此外还有天竺桂、月桂等。只是古籍中的“桂”,早期多指樟科樟属植物,部分未确指的,仍待考证。

  有趣的是月桂——它在东西方的象征竟有异曲同工之妙。希腊神话中,阿波罗头戴月桂花环;早期奥林匹克运动会上,优胜者也会获得月桂花环(后渐被苹果枝、野橄榄枝替代)。至今,月桂在希腊与罗马仍代表着胜利、智慧、力量与高贵。

  桂花虽每朵微小,可齐齐开放时,铺天盖地的甜香能填满天地,让每个认真生活的人都沉醉其中。此刻我终于懂了,古人为何要称它为“天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