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816-2395666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今日头条
“科技+绣娘”衍生新时代“非遗工匠”
——来自全国唯一羌族自治县“羌绣之乡”的调查
发稿时间:2022-05-08 07:52   来源: 绵阳日报

  

集体刺绣的绣娘们(何国良 摄)

  “70后”是当下羌绣绣娘的主体,她们愿意保持传统的生活,从业时间长、技艺娴熟,能够安心投入到刺绣行业中;“80后”相比第一线的手工劳动者,她们更愿意从事和刺绣相关的设计、管理和销售方面的工作。

  北川虽是全国唯一羌族自治县、“羌绣之乡”,但羌绣不仅受市场化影响大,创新动力也不足。绣娘收入低,工作不稳定,临时兼职者居多,年收入大多约2万元。如何传承保护好羌绣,将非遗融入新时代,让绣娘弘扬“工匠精神”?

  近日,东北大学哲学课题组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实地走访等方式,对北川30至55周岁之间、从事羌绣设计、生产、制作的群体展开了深入调研,系统梳理了她们的生存状态、工作形态和思想动态,并就如何做好相关工作、促进这一群体更好发展提出了应对之策。

  群体画像

  大龄女性、收入不稳定、侧重居家模式

  以“70后”为主体,行业被女性包干。此次调查所覆盖的绣娘,平均年龄45岁,以“70后”为主体(76.85%),“80后”占22.55%,“00后”占0.6%。在受教育程度上,学历较低,普遍为小学或初中水平,高中以上仅占6%,且从业者几乎都为本地人。总体而言,是一个年龄层比较大的女性群体。调查显示,“70后”是当下羌绣绣娘的主体和中坚力量,她们愿意保持传统的生活,能够安心投入到刺绣的行业中,呈现出从业时间长、技艺娴熟的特点;“80后”相比第一线的手工劳动者,她们观念较新,更愿意从事和刺绣相关的设计、管理和销售方面的工作。

  收入低不稳定,临时兼职类居多。从收入水平看,大部分受访绣娘工资收入(税后)集中于1.5万-2.5万之间,17%的受访者税后平均年收入为5万,基本与全国农民工平均工资水平持平(国家统计局2021年农民工月均收入4072元)。据调查,北川绣娘多为临时用工,当公司、合作社、绣坊等生产订单过大,会聘请这些临时绣工,按照制作要求、工期、件数和质量来刺绣,以计件模式发放工资。“我们的收入虽然不高,但利用业余时间、补贴家用还是不错。”在调研中,很多受访者表示。

  偏爱居家模式,劳动供给潜力大。调查显示,受访者大部分属于留守妇女(83%),家中“上有老、下有小”的比例达95%。从生活状况来看,北川绣娘多为留守妇女,每天除了送孩子上学、照顾老人外,大部分时间都处于“无所事事”的状态。随着居家刺绣的推行,绣娘可以根据自身情况,由生产商配送或自己去取原物料,最后在家中完成绣制。“这份工作让我可以既照顾家庭,又能赚钱,我也从留守妇女变成上班族了!”一位受访者这样说。

  调查中发现,还有更多这类妇女对刺绣非常感兴趣,但没有机会参加学习,导致这部分潜在绣娘被闲置,如果能将她们集中起来进行培训,传授羌绣制作工艺,不仅可以解决她们的收入问题,也能进一步推动羌绣的发展传承。

  工作环境粗放,职业认知感较强。调查显示,北川羌绣绣娘的生活被固定在绣台和针线中,劳动强度虽然不是很大,但要坐得住、坐得久,长年累月下来给视力和颈椎带来的病患也是相当普遍的,加上生儿育女、相夫教子和收拾家务,绣娘的生存状态在社会的整体比较中还是处在劣势。但83%的受访者表示,羌绣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在参与绣制的过程中,不仅能够获得社会及家人的认可,还能提升民族意识和民族自信心,是一份体面且富有意义的工作。

羌绣技师在作坊指导刺绣(左勤 摄)

  职业之困

  市场化影响大、创新能力弱、产业发展乏力

  “我们公司已经有两个绣娘离职了,一个是因为被媒体采访后,网络走红,不再从事刺绣工作;另一个是由于机器刺绣引入,较原来的手工绣工资减少,另谋它业。”调研中,一位羌绣作坊负责人道出了不少绣娘们的职业之困。

  手作费时短效与机造缺魂乏味并存。“我们在制作羌绣过程中,一针一线地穿插着,内心油然而生一种愉悦感。”有受访者认为受市场化的影响,商家会认为手工绣成本太高,无法批量生产,无法形成完整产业链,需引进机器刺绣。但手工技术会因为机器的生产方式变得理性而无趣,劳作中的文化体会遭到排挤。实际上,并不是简单地排斥在手工环节中使用机械或者更为现代的生产工具,而想说的是,如果心的智慧与手工发生分离,那手工的本质意义无疑将会失去手作为一种富于智性的劳动工具。

  调查显示,76%的羌绣销往了外地游客,24%的作为本地家庭挂画或用于当地农家乐、民宿、景区的室内布置。可见,旅游市场所主导的消费文化占据了羌绣大部分市场需求,但将来随着市场需求进一步扩展,生产商如果一味追求产量,过于引进机器刺绣,会直接导致羌绣工艺的粗率和审美趣味的下滑,消解艺人对于手艺的执着,那种独创性、艺术性也就慢慢被忽略。

  传统固定思维与创新动力不足并存。调研中,我们了解到,目前,全县羌绣高级工仅15人,省级传承人1人、市级传承人4人、县级传承人9人。但却有一种不便公开的事实,一些有名气的绣娘,已经无法安静地坐下来,去细心探究和体会针与线的穿绕行走所带来的美感与体验了。总体来看,现在绣娘学刺绣的目的不是很纯粹,更多的是为了经济的利益。有的绣娘技术基础很好,但由于家务事缠身,吃不了苦,意志不坚定等原因,并不想再深入学习提高了。所以刺绣水平遭遇了现实困境。

  据抽样调查,学习羌绣这一民间工艺80%是受家庭影响;60%的绣娘对刺绣喜欢的程度是一般;70%的绣娘不希望她们的下一代也从事刺绣;80%的绣娘除了做刺绣之外,没有业余爱好;60%的绣娘声称如果重新选择,不会选择从事刺绣。当我们问及是否想过进修时,绣娘表示现在绣出来的羌绣已经很不错了,没有再进一步提升改进的意愿。

  市场竞争激烈与人才补位脱节并存。当前,全球化的文化语境,引导着刺绣题材的不断突破,而新的题材的创作,也不断刺激着技法的再革命。但羌绣在用色方面比较单一,现在为了迎合大众的喜欢,也在尝试用新的颜色,比如欧美流行的色系。羌绣是国家级非遗项目,有自己独特文化特色,可以借鉴国内其他名绣技法加以创新,但不能借创新之名把羌绣改成“四不像”。

  众所周知,人才是文化传承的基础,人的因素至关重要。当前传统手工艺保护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树立以技艺人员为本的思想,加强教育和培训,发现培养人才。因此,对羌绣绣娘来说,在充分重视她们生产和生活的同时,还需要加强她们的文化教育和技术培训、提高艺术审美和创新能力,引导并鼓励她们积极带徒传艺,为羌绣进一步传承和发展储备人才,培养好接班人。

绣娘在绣盘上飞针走线(何国良 摄)

  未来之策

  重文化内涵、增经济收入、融科技创新

  如何将非遗融入新时代,弘扬工匠精神,是当前非遗传承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羌绣绣娘作为当前中国非遗文化人才的典型代表,如何激发她们的创造力,调动她们的积极性,是未来必须重视的课题。

  挖掘文化内涵,提高社会认同。羌绣作为羌文化重要元素,几千年来生生不息,是羌民族的瑰宝。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劳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任何一份职业都很光荣。”虽然说绣娘们学历都不高,但我们还是欣喜地发现,北川近年来通过开展贫困家庭劳动力羌绣技能培训,促进产品创新和产业发展,羌绣专业合作社纷纷成立,相关产品通过电子商务平台远销国内外,积极地传承刺绣艺术,使这一古老的技艺依然追随着时代。因此,政府的主导行为有着不可替代的导向性。羌绣是羌族文化的载体,是羌族文化的代表与传承,羌绣的发展也是羌族民族的发展,能够带动地区的就业,也能帮助农村实现经济振兴。而羌绣的发展,经过几代传承人与绣娘的努力,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果,但依然任重道远。

  整合多种形式,增加经济收入。传统手工艺品最大的特点在于它是一种不计工时、具有创造性的手工劳动,“手工”决定了羌绣的价值,羌绣永远不会类似于流水式的批量生产,不论何时何地,市场经济都遵从物以稀为贵的原则,数量决定其价值。刺绣艺术的传承之路任重道远,其核心的力量来自于绣娘的言传身教,心手相传是一种默契,植根于绣娘心里和指尖,事实上绣娘的辛苦劳动和收入是不成正比的,其经济收入水平在社会大众中还是整体偏低的,所以应整合多种劳动方式,协同作业,提高劳动效率,从而增加绣娘的经济收入。可以探索推广“培训机构+绣娘+公司(合作社)”“公司(合作社)+基地+绣娘”“帮扶站+帮扶点+绣娘”等产供销一体化发展模式。

  融入科技手段,缓解劳动压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羌绣作为羌民族的创新离不开技艺的创新。在现代工业条件下,对于工匠技艺的要求已经不仅仅是像传统工匠那样,只是从师傅那里学得技艺从而能够保持和发扬祖传工艺技法。现代机械制造尤其是现代智能制造,对技艺提出了越来越高的难度和精度要求,不仅要有娴熟的技能,而且要求技术创新。因此,羌绣绣娘不仅要不断提高自身技艺,还要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不断改进工艺措施,不断创造新工艺,将人工刺绣与机器刺绣相结合,提高工作效率,促进生产技艺水平提升,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激发创新意识,拓展延伸产业链。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刺绣艺术必须融入大的文化创意产业链中才会有更好的发展。羌绣想要发展,有两个关键词,融合和转型。融合是指羌绣不仅要保留作为羌族文化代表性制品的收藏价值,还要将羌绣民族标识和制作工艺,与当代需求进行融合,设计制作出符合现代人审美、实用性和使用频率较高的羌绣产品,从而提升羌绣的市场价值,并带动就业;转型是完善羌绣设计制作流程,用专业的团队进行羌绣的融合设计,建立标准化的制作流程,形成羌绣产品流水线生产,突破羌绣手工制作速度慢、制作水平不统一的瓶颈,实现羌绣产业化转型,提升羌绣产业的总产值。

  中国拥有相当丰富且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羌绣仅作为其典型代表之一。其中蕴含的“工匠精神”,不但形成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内涵,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渊源和内在文化基因。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历史传统中走来,流淌着工匠的“血脉”,相应的传承保护工作也应该大力倡导“工匠精神”。

  (陈多闻 兰子银)

  (编者注:作者为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新时代中国特色工匠精神的科学传承与创新发展研究’(2021020)”课题组成员)

  编辑:谭鹏



相关新闻:
图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