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816-2395666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 > 子云亭 > 正文
非遗如何有效保护?专家讲座指明方向——守护“源头活水” 留住原生文化基因
发稿时间: 2022-05-26 10:08    来源: 绵阳晚报

 

北川羌族绣娘陈云珍在国际非遗节展示传统羌绣技艺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一直备受社会各界关注。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怎样保护?今年5月以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举办了2022年新入会会员网络培训班,记者作为学员之一,听了国内多位专家的讲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和体会。

  非遗保护中的文化自信

  一位绵阳的民间手艺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他只读过初中,吃了没有文化的亏。自己没有意识到,从事的传统雕刻技艺,居然是民间优秀传统文化之一。

  那位民间艺人的心态,其实是“文化不自信”的表现,而这并非个例。就非遗保护而言,重塑传承人的文化自信,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只要有了“文化自信”,他们才会更加积极地参与非遗的传承与发展。

文昌年画通过下游公司研发的天下第一福摆件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万建中在《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民间艺术》讲座中谈到,过去人们把文化程度等同于在学校受教育的程度,等同于书写能力,但民间艺人们普遍有着丰富的生活阅历与生产生活经验,“这是最根本的文化”,因为“没有任何理论和思想,是超越生活本身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的本质,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的。

  随着国家对非遗保护的重视,曾经的“草根”文化被公布为非遗保护项目后,那些民间艺人们感觉“自己被重视了”,心里有了底气。

  绵阳一位面塑艺人曾经说过,通过非遗传承让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上了面塑技艺,他由此感受到了这门手艺带来的快乐。绵阳一位评书艺人在非遗“五进”活动中,受到人们的追捧和媒体关注,让他有了发自内心的自豪感。

  非遗传承人的快乐与自豪感,正是在非遗保护进程中文化自信的重塑。他们的自信,影响着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传统文化,从而让非遗得到更广泛地传承、传播。

吹糖人走进校园受关注

  以人为本的保护与反思

  传承人,是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核心。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苑利在《传承的密码》讲座中谈到,非遗保护与传承需要活态的载体,而载体就是传承人,“没有传承人就没有非遗”。

  “以人为核心”的非遗保护原则,从非遗保护工程启动之初,就有了具体的应对措施。为加强对非遗传承人的保护,从国家到省、市对各级传承人每年都匹配了不同额度的补助,支持他们开展传承、传习等活动。

  在绵阳的非遗传承人队伍中,有国家级2人、省级30人、市级177人。在补助额度上,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每人每年补助2万元、省级每人每年8000元、市级每人每年2000元,一些县(市区)也对县级代表性传承人给予了一定额度的补助。

  在政策推动下,各级传承人积极参与非遗传承、保护、发展。有的通过生产性保护,实现非遗的生存与发展,但有的市、县级传承人所从事的技艺,受生产生活方式变化的影响正在被市场淡化。为了生存,有的传承人不得不选择改行,还有的项目因为市场原因找不到传承人,导致传承断代,这是非遗保护中不可回避的现实。

  为了打破非遗传承“后继乏人”的瓶颈,绵阳从2013年启动“非遗进校园”,组织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走进学校授课,到目前有50余个项目扎根全市120余所校园,培养了一大批非遗传承的后继者。

  值得肯定的是,随着文旅融合的推进和乡村文化振兴战略的实施,越来越多的非遗项目主动融入进去,通过研发文创产品和旅游纪念品、开设传统文化工坊、发展研学体验等方式,为非遗的生存发展找到了新的方向。

北川羌族水磨漆艺传承人朱红志研发出水磨漆艺茶壶

  非遗保护的创新误区

  创新,是近年来非遗保护中被频繁提到的词汇。

  在非遗保护中,应该怎样创新?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苑利在《传承的密码》讲座中谈到,创新的提法没有错,但具体到传承人时要慎重,“如果对技艺和原材料创新,非遗就变样了”。

  事实上,变样的现象已经出现了。有的木雕艺人为降低成本,以机械加工取代传统木雕技艺,有的羌绣传承人为了让产品看起来更漂亮,用现代材料替换传统材料。他们并没有意识到,正是这样的“创新”,让他们从事的非遗技艺失去了保护价值。

北川羌族水磨漆艺传承人朱红志研发出水磨漆艺茶则

  “非遗是民族文化的源头活水,非遗保护是保护最原生态的文化基因。”苑利在讲座中谈到,非遗保护中的传承与创新要有明确的社会分工,传承人的任务是“守旧”,下游则可以根据传承人的传统技艺进行创新,“如果忽视了文化源头的守护与传承,传统文化很可能因为错误理解而断流”。

  在绵阳,不少非遗传承人早已意识到“源头活水”的价值与意义所在。

  文昌年画传承人王贞龙潜心对传统年画创作,其公司则通过版权授权、IP联名等方式在“源头”基础上创新研发文创产品,并融入银行卡、食品包装,让文昌年画得到全新的生存发展。绵阳传统月饼制作技艺传承人杨春艳,用最传统的工艺与市场需要的生活实用品进行融合。近年的疫情,对很多行业带来影响,但她的工艺品先后销往东南亚、欧洲等地。

  用杨春艳的话来说,她用自己的坚守,“给喜欢传统文化的人们,留下了对传统文化的念想”,这也是非遗保护的创新发展中,最值得肯定的声音。

  (绵报融媒记者 张登军 文/图)

  编辑:谭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