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816-2395666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 > 子云亭 > 正文
拉着母亲把歌唱
发稿时间: 2025-09-14 10:54    来源: 绵阳日报


  劝母亲去唱歌,着实费了些口舌。母亲一辈子节俭,总觉得花钱去歌厅不值当。好在嫂子和哥哥是特意从外地回来陪她的,他们帮着劝,话里多了分量;我和哥哥又喝了些酒,借着酒劲,拉着母亲就往门外走。母亲仍有些犹豫,我赶紧解释,唱歌的地方不远,就在桥下的开阔地带,是个流动歌摊,专为河堤散步的人服务,收费便宜得很。母亲这才松了口,跟着我们慢慢往河边去。

  母亲是爱唱歌的,嗓子也亮。以前看电视,听到熟悉的调子,就会不自觉跟着哼。她常说,年轻时在村里是文艺骨干,全靠一副好嗓子撑着——演出多是独唱,就算合唱,也总让她领唱。如今母亲七十多岁了,电视里放老歌,还是忍不住跟着唱。只是前些年得了白内障,视力差,看不清歌词,好多过去张口就来的歌,也记不全词了。我们兄弟几个劝她做了手术,术后视力好了不少,电视上的字能看清了,再遇到合心意的歌,就能跟着旋律轻松哼唱,眉眼间都透着欢喜。

  那会儿正是华灯初上,夜色像一层薄纱,裹着河堤的热闹。流动歌摊旁,不时有散步的人停下脚步,听几曲免费的歌。母亲刚开口唱第一句,就有人轻声叫好,那赞叹是实打实的——谁也没想到,这么大年纪的老人,唱起歌来竟这么动听。有了听众的回应,母亲唱得更投入了。她本就有副好嗓子,一认真,韵味全出来了。一首《南泥湾》唱完,清亮的调子绕在耳边,听得人心里暖融融的,掌声一下子就响了起来。

  母亲笑得格外灿烂,手里握着话筒,腰板都挺直了些,仿佛又变回了当年那个站在台上领唱的姑娘。“谢谢!谢谢大家!”她拖着长音,语调抑扬顿挫,竟有几分歌星的模样。得了夸赞,母亲的兴致更高了,连着又点了好几首。我在一旁忙着跟摊主协调,心里比自己唱歌还高兴。

  我是母亲最铁杆的听众,也是她的“帮唱”。《毛主席来到咱农庄》的伴奏响起时,母亲起初没找准调,我赶紧拿起另一支话筒,陪着她唱了两句。母亲一听,立马就找到了感觉,声音变得轻快自然,唱得格外深情,仿佛真的站在田埂上,望着青青的麦苗、金黄的菜花,满心都是欢喜。那一刻,她脸上的皱纹都舒展开了,浑身透着股年轻人的劲头。我也忍不住跟着一起唱,歌声里满是暖意。

  到了《歌唱祖国》,围过来的人更多了。大家看着头发花白的母亲,眼神里满是期待——想听听这位老人怎么唱这首广为流传的歌。这首歌我再熟悉不过:小学时,班主任没有乐器,就清唱着教我们;读师范时,音乐老师弹着风琴,一句句纠正我们的调子。这一次,我没让母亲独唱,而是紧紧挨着她,一起开口。

  歌声一出来,我仿佛又回到了年少时,浑身的血液都热了起来,眼前好像飘着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在风里猎猎作响。母亲唱得豪迈,声音洪亮,一点不显老态,倒像个正当壮年的人,眼里有光。这是属于我们母子俩的歌,每一句都唱得响亮,唱得走心。

  看着母亲笑得那样开心,我忽然有些愧疚。以前陪她唱歌的次数太少了,仅有的一两回还是在春节,我喝多了酒,光顾着自己唱些新潮的歌,想博得晚辈的称赞,却没顾上母亲的感受。母亲喜欢的老歌,晚辈们大多不感兴趣,更没人陪她一起唱。她向来低调,又习惯委屈自己,每次只象征性地点一两首,一个人孤零零地唱。等我们唱累了,就收拾东西离开,从没想过她是不是还没唱够。

  后来听别人唱歌时,我特意跟母亲商量,点了首《难忘今宵》。这首歌,唱的是我们母子的心里话。曲子结束时,周围的喝彩声此起彼伏,母亲的眼睛亮晶晶的,我也觉得心里满当当的。这样的母子同乐,太久没有过了,让这个普通的夜晚,变得格外珍贵。

  以后啊,我要多找些机会,拉着母亲好好唱歌。不为别的,就为看她唱歌时那灿烂的笑,听她嗓子里那藏不住的欢喜。(李洋)
 

    编辑: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