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后,天气开始转凉,我们迎来了真正意义上的秋天。体感舒适,心情也随之舒畅。没有了夏的炎热,只余下秋的微凉。“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如今身处他乡,我对故乡秋天的思念愈发浓烈。那些美好的回忆,如同璀璨的星辰,在我心中闪耀。
我的故乡在三台县龙树镇白雀村,我家就在魏城河边,平缓的河水从门前缓缓流过。站在魏城河边眺望,故乡的秋天天高地远、风轻云淡。一丛丛茂盛的芦花随风摇摆,烂漫动人。蓝天、白云、杨柳与芦花的倩影倒映在河面,白茫茫、轻柔柔的,随波晃动,令人心旷神怡、美不胜收。芦花以它独特的姿态,成了故乡秋天里一抹淡雅而动人的风景。
故乡的魏城河,古称络水溪,发源于江油、梓潼交界的帽盒山玉皇观南坡。它先南流至游仙区魏城镇,再折向东南,纳柳池河后进入三台境内;继续经龙树、塔山等地,朝东南流经忠孝、三元,最终抵达盐亭县毛公乡,在盐亭两河镇注入梓江。
魏城河是三台县的第五条大河,在龙树镇井丫子,玉河、清溪庵、华丰水库、对丰沟的四面来水在此汇入。流域地貌以丘陵为主,沿河两岸土壤肥沃,盛产水稻、小麦、玉米、油菜、花生与大豆。90公里长的主干河两岸,华丰水库、红星水库、石伞沟、长谊沟等上百条小溪沟的水,像它的毛细血管般,源源不断地注入主河道,滋养着沿岸百姓。
小时候,红旗堰发电站尚未修建,我家门前的魏城河河道并不宽,河水清澈见底,河底长满水草,游鱼随处可见。夏天偷偷下河洗澡、捉鱼、抓螃蟹,是我最爱的事。上世纪七十年代,红旗堰发电站建成,拦蓄上游来水。从此,家乡的魏城河水位升高了10多米,河床拓宽至100多米。沿河两岸建起了30多处电力提灌站,魏城河水“乖乖”上山滋养万物、造福人民;红旗堰、鸡公石、曹家堰、郭家营等大桥横跨东西两岸,取代了原来的渡船。交通变得便利、四通八达,家乡的面貌彻底改变。
如今,魏城河的秋天——两岸水草丰盛、杨柳轻扬、花果飘香、水美鱼肥。每到这个季节,钓鱼爱好者蜂拥而至,露营的帐篷、夜晚的渔火、起伏摇摆的芦花与蓝天白云交相辉映,成了故乡一道靓丽的风景。
“落叶纷飞到深秋,烦恼随风心无忧。天高云淡人从容,山重水复逍遥游。”漫步在秋天的魏城河边,一片片洁白的芦花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它们轻盈而柔软,似云似雪,在阳光下随风起舞。身临其境,只觉身心愉悦、其乐无穷。
故乡的秋天,总是那么苍茫而浩瀚。远山薄雾蒙蒙,藏着诱人的憧憬。它既有夏的色彩斑斓,也有秋的丰收喜悦。秋风中,漫山遍野的青杠树叶子微微泛黄——从萌芽到初放,从繁盛到枯落,这是它生命沉淀的美丽。
每到秋天,故乡的玉米金黄饱满,稻谷沉甸甸地弯了腰。春华秋实,劳动与收获不仅展现着人民的勤劳,更彰显着大地的馈赠与慷慨。秋收的美景年复一年流淌在时光的画卷里,几乎一成不变。
金风送爽,硕果满枝。望着这熟悉又陌生的秋景,我的思绪按捺不住,飘回了儿时的故乡。那时候,故乡的秋天是金黄色的:稻田里的谷穗在秋风中轻轻摇摆,像一片金色的海洋;小伙伴们在田间奔跑嬉戏,笑声在空气中回荡。梨树上,我们采摘甜美的梨子,上树时像灵猴般跳跃,轻松就能够到;花生地里,捡落花生时你追我赶,大家蜂拥而上。红红的高粱像一把把燃烧的火炬,洁白的棉花像朵朵白云装点大地,绿中带黄的玉米地,是我们捉迷藏的好地方。
童年时的故乡,秋天是辛苦却忙碌的,各种各样的农活都等着小伙伴们去体验。那时,学校会放农忙假,我们的主要任务是捡稻穗、摘棉花、拾红薯。广阔的田野像一个巨大的运动场,我们风里来、雨里去,快乐健康地成长。在劳动中,我们体验着收获的快乐,也渐渐感悟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真正含义。
童年时故乡的秋天很美:有欢声笑语,有人声鼎沸;有野花盛开,有牛羊满坡。我们在劳动中收获开心与快乐,“春华秋实,付出才有回报”的无声教育,浸润了我的整个童年。
眼下故乡的秋色依旧迷人、风光无限,却少了久违的高粱与棉花,田野上更难寻孩童的踪影。现在的小朋友都是家里的“宝贝”:上学有车接车送,回家就关上门玩手机。他们不识农作物,更不知耕种的辛苦。村子也因此显得空旷静谧,少了一丝活力。
夏去秋来,一阵微风过后,树叶开始绿中透黄,大地一片金黄,丰收的玉米棒子堆满了山岗。春华秋实,万里果香。在这个季节里,不妨调整心情,走进田园、走进大自然:与山为邻,与水为伴,与花相识。任凭微微的秋风抚弄发梢、掀开衣角,让暖暖的秋阳温暖身心,享受这份温馨而不张扬的洒脱。
魏城河与古金牛驿道、盐道交织,古往今来,苏易简、王助、刘备、诸葛亮、唐玄宗、杜甫、陆游等众多历史文化名人,都曾在此留下过身影。他们的故事穿越时空,映照至今。如今,河道两岸杨柳青青、植被茂盛,山更青了,水更绿了,白鹭也回来了。魏城河是我的母亲河、生命河,更是家乡一道靓丽的风景。
天蓝蓝,水青青,微风阵阵扑心岸;风爽爽,心欢欢,情思总恋儿时故乡的秋天。在这美好的秋日里,不妨让脚步任性些,恣意游走。风吹岁月深,我的思绪,却总也走不出儿时故乡的秋天。(赵亭)
编辑: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