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泉滴水碧潺潺,流绕云根弯又弯。更有烟鬟临背出,越王楼下一龟山。”古人笔下的绵阳碧水寺,尽显千年古刹的灵秀韵味。如今,毗邻的越王楼金碧辉煌、气势恢宏,而依偎其旁的碧水寺,却如小家碧玉般风姿绰约,透着独有的清幽雅致,成为绵阳城人文与自然交融的亮眼印记。
碧水寺始建于唐代,距今已有1200余年历史。最初名为水阁院,宋代扩建后更名为碧水寺,又称滴水寺。寺院依山傍水而建,寺庙、园林与摩崖造像浑然一体,“寺中有寺、园中有园”的布局独具匠心,亭台楼阁错落其间,隐隐透着江南山水园林的温婉意境,在川蜀大地的硬朗风光中,勾勒出一抹灵动。
我对碧水寺的记忆,还停留在十多年前。近日与妻子相伴重访。沿滨江广场缓步而行,远处龟山的山顶与山腰,早已被鳞次栉比的现代楼宇取代;山脚下的林木却保存完好,郁郁葱葱间笼罩着薄薄清雾,宛如一只灵动的青黛色千年神龟。重修的越王楼立于“龟尾”,通往科学城的公路恰似“龟颈”,而碧水寺,正坐落于最具灵气的“龟头”之上。想来,正是这片钟灵毓秀的“灵龟之地”,孕育了这座古寺的千年文脉。
从山门入寺,沿石阶缓缓而下,一股清幽之气扑面而来。这里没有城市的烟尘、繁杂与纷争,更无喧嚣浮躁,只余内心的平和澄净。涪江水静静流淌,若俯身映影,或凝望潭中清涟,恍若置身春晨甘霖之中,沁人心脾。林间好鸟相鸣,音符在心底轻轻回响:一群翅膀带白斑的黑鸟穿梭于浓荫,时而嘤嘤成韵,时而呢喃细语。一只鸟儿蹬着橘黄色的小腿离开柔枝,另一只又轻落枝头,枝条微微颤动,碧叶轻翻,似与飞鸟嬉戏,连林间的风都染上了暖意。林外江面上,雪白的仙鹤展着弧形羽翼,黑色野鸭悠然浮游,动静之间皆是生机。
碧水寺的景致,多与“碧”字相连——碧波亭、碧山寺、碧水轩、碧潭亭,每一处都透着“碧”的意趣。这里的树叶,碧得清幽、碧得清凉,更碧得温暖,似能点亮人心中的绯红梦境;这里的水,碧得清亮、碧得神奇,更碧得澄净,足以涤荡尘世烦忧。山泉垂挂于湿漉漉的山崖,或点点滴滴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或细流直下似银线缭绕,最终汇聚成叮咚清流,像少女的长辫欢快奔入涪江,奏响千年不绝的自然乐章。
寺院主体建筑高30米,依山势建于石岩之上,共分三层,尤以殿内形态各异的观音造像闻名。二楼为大雄宝殿,阿弥陀佛、释迦牟尼、药师佛三尊金黄色雕像巍然屹立,庄严肃穆;三楼为天王殿;一楼门匾上,佛法大师赵朴初先生亲笔题写的绿色颜体“观音殿”三字遒劲有力,两侧“殿宇三重盛唐名阁光百代,甘泉一眼碧崖滴水响千秋”的对联,道尽古寺的历史厚重与灵泉神韵。
步入观音殿,一块暗褐色的巨大山崖映入眼帘,崖面凹凸嶙峋,其上镌刻着唐代佛教摩崖造像18龛、《金刚经》32品一通及圆雕石刻观音立像一尊,均为唐贞观、总章、开元年间凿造,是珍贵的历史遗存。据管理人员介绍,崖上的阿弥陀佛像全国仅存三尊,另一尊在四川巴中,具有极高的历史与艺术价值,引得众多游人与专家学者慕名而来。崖上50余尊僧侣造像簇拥而立,生动再现了唐代佛教艺术的精湛技艺。
此行略有遗憾:殿内巨大的南海观音像恰逢维修,十几位工人正手持铁丝编织铁笼,未能细赏其尊容。好在左侧一尊乳白色玉雕观音吸引了我们的目光——观音侧身左卧,一手托腮,一手轻放身侧,神态宁谧祥和,似在守护脚下一汪清泉,不让半点尘埃玷污这圣洁之水。
关于这清泉,还有一段古老传说:山崖曾有一道窄缝,每日早中晚会自动漏出白米,无论寺内人丁多少,漏出的米量总能满足需求。一日,老和尚云游在外,小和尚因贪心想把石缝掏大些,谁知石缝从此不再出米,却涌出了一股清泉,滋养古寺至今。
管理人员告知,古时附近村民皆视这清泉为“神水”,常来饮用以消灾祛病。我心生向往,讨来纸杯舀了一杯,泉水凉悠悠、甘甜甜,清爽之气直沁心田。后来查阅资料得知,经科学化验,这泉水含有多种微量元素,属优质矿泉水,“神水”能祛病之说,原是有科学依据的。
观音殿右侧立有七块石碑,镌刻着36尊观音法像,这是着名画家龚学渊精心绘制、民间艺人历时两月余完成的石雕精品。正中两尊最大的造像尤为夺目:上方观音双手合十,微笑凝视涪江;下方观音右手托净瓶,左手举于肩侧,似在向世人挥手赐福。其余六块石碑上的观音像,或托腮沉思、或双手平放膝前、或合掌胸前,或左卧、或右侧,有的似倾听江声,有的似庇佑人间,千态万状、惟妙惟肖,尽显艺术与信仰的交融之美。
不知不觉登上三楼,浩渺涪江尽收眼底,一轮明月已悄然斜挂天边,似在微笑凝望。月光下的碧水寺,仿佛凝成了一个永恒的童话,我的思绪也伴着涪江流水,飘向那承载着千年故事的远方。这座古寺,不仅是绵阳城的历史坐标,更以其清幽景致与人文底蕴,成为人们安放心灵、感受传统文化的一方净土。(谢首勇)
编辑: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