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冯源
今年,《星星·散文诗》开辟了富有新意的“城市一对一”栏目,第5期更以“绵阳篇”为醒目标题,刊载了粒粒、葱葱、雨然、瓦片、王德宝等绵阳本土诗人的散文诗作品。《星星》诗刊此举,旨在通过诗人对所在城市的诗意书写,展现诗人对城市情感、内心、思想与灵魂的深切关注,传递诗人对城市历史与现实、社会与民众、文化与文明的精神勘探,激发诗人关于城市的内在记忆与艺术创造的审美动能。
王德宝的《蜀都在望(外三章)》立足历史意识,聚焦绵阳城区的富乐山、子云亭、越王楼、涪江等人文景观与自然意象,致力于透视和发现其背后的历史人物、事件、现象及蕴含的历史意义。在诗人笔下,一千八百年前富乐山上的涪城会,堪称三国鼎立局面的萌芽开端。无论是孔明轻摇羽扇间的智慧流露,还是刘皇叔远眺蜀都时的专注目光,都彰显着这两位历史巨人此刻思想与灵魂的空前契合——坐拥蜀中河山,开创三国基业。后续历史演进,亦如他们所期。但在诗人的历史认知与想象中,这并非终局。当历史硝烟渐散,刘皇叔、孔明及其麾下干将皆已沉入苍茫岁月,唯有富乐山依旧默然耸立。这既是历史规律的生动显现,亦是《蜀都在望》向我们揭示的思想主旨。《李白的星辰》《子云亭的眼睛》《渔父的银针》等篇章,则更多展现出诗人富有力度的想象与联想:少年李白登越王楼,不为眺望故乡,而是伸手向夜空摘取布满诗句的星辰;子云亭如深邃慧眼,不只为看清玉女笑语、司马相如书卷,更在注视未来历史;渔父手中银针,既是救死扶伤的灵丹,亦是针灸史的开创印记。正是凭借这般想象与联想,诗人才得以深入绵阳的历史深处,感知、理解、领悟历史,并以独特审美方式与艺术表达凝结历史意涵。
雨然的《绵阳科技城,照亮我们的光(组章)》以科技生产力为视角,溯源科技发展历程、描绘整体科技实力、凸显科技尖端水平,既深度契合绵阳的主要社会特征,也深刻揭示了城市的独特魅力。《梧桐树里隐现的红砖房》诗意书写了一群科技工作者在强激光技术领域摸索、发明、创造的事迹,既展现他们在简陋条件下的艰苦创业历程,又深情讴歌其与时俱进的科研精神。在绵阳人的共同记忆中,自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起,跃进路便是城市繁华的象征——这里不仅有享誉全国的四大军工企业,还分布着井然有序的住宅区、生活区、商业区。在那个特殊年代,它充满神秘而巨大的吸引力,一批又一批说着不同方言的科技工作者汇聚于此。他们在红砖房里精心绘制图纸,在简陋试验场反复实验,任凭时代风云变幻,一生专注于强激光技术研发。数十年间,历经多少次失败与教训已无从计数,唯有成功那一刻,令他们终身铭记。如今,这群曾隐姓埋名的科技工作者已步入耄耋之年,而那一幢幢红砖房依旧坚韧矗立。《当词语变成探针》则全视角深层透视绵阳社会经济发展现状,既有对计算机生产能力、磁性材料最大潜能、科技馆珍藏科技力量的描绘,也有对红嘴鸥、香樟树、东津古渡、芙蓉汉城等自然与人文景观的刻画,更有点染城市社会风俗风情的笔墨,近乎构建出一幅绵阳科技城的完美图景。
瓦片的《绵州密码(组章)》相对而言更具特色,它从多民族融合的文化视域切入,以具象化的民族历史、文化、文明为聚焦对象,书写诗人的独特理解与感知,蕴含着深刻的思想意义与审美价值。《羌历年:云朵上的日美吉》堪称具有史诗意味的诗作,诗人以跨越时空、纵贯古今的想象力,勾勒出羌族人心中一段段难忘的历史,展现出这个少数民族独有的成长史内涵。《跳曹盖:白马神山下的舞蹈》则从艺术与美学视角出发,体现出诗人对绵阳白马藏族历史与文化的审美观照和艺术表达。
葱葱的《永远的红色(组章)》以红色记忆与红色旅游文化资源为审美视角,通过生动描述艰苦的自然与社会环境、女讲解员对历史人物故事的娓娓讲述、家书中的特殊记忆与浓浓深情、祖国各地的万家灯火等情景细节,展现出一代著名科学家勇于担当、奋进创业的中国精神。《长卿山下》既描绘了当时艰苦的自然条件,也反映了艰巨的社会历史背景,即便如此,仍挡不住科学家奋斗的脚步:王淦昌白天在工地挑砖筑墙,夜晚在微弱灯光下伏案演算,只为攻克中子源技术难题,助力中国核工业早日实现飞越。《家书》从另一角度彰显科学家的胸襟与情怀。展览馆里保存的诸多科学家家书中,邓稼先在生命最后时刻写下的一封尤为动人,他深情写道:“若生命可续,我仍然选择隐姓埋名。”这恰似一位科学家向世界的庄重宣告:身为中国科学家,即便隐姓埋名,亦是何等自豪与荣耀。
绵阳当代散文诗人对绵阳的书写,或从文化与文明视域切入,或从历史与现实角度着手,或聚焦城市特点与内涵,通过抒情、描写、叙议结合等丰富表达方式,勾勒绵阳的前世今生,尤其凸显其与其他城市截然不同的文化特质,展现出一幅兼具全景意义与美学深蕴的城市图景。同时,绵阳散文诗作家群的此次书写,也带来一个重要启示:在表达城市方面,纯诗与散文诗哪种形式更具优势?纯诗凭借超凡想象、深沉情感内质,能创造邃密意象,语言简洁凝练且形式多样,确有助于揭示城市现象与本质,但局限亦很明显——欠缺清晰具体的形象感知。散文诗则不同,它以具象为主、抽象为辅,既能给读者具体实在、生动形象的感知,又能体现一定程度的虚拟化或抽象化,无疑是城市书写的恰宜选择。由此可见,绵阳散文诗作家群的这次集体亮相,彰显出独特的审美功效——对绵阳城市文明真髓的深入探寻与生动审美描述。
(作者系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教授)
编辑: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