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陆漪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杜甫笔下意境优美的诗句,一直吸引着我去锦里领略其独特魅力。今年夏季,机缘巧合之下到访成都,竟与锦里来了一次零距离的邂逅。
据当地朋友介绍,“锦里”原为秦汉三国时期成都以织锦、售锦为主的古街,历代文献词赋多有记载。蜀锦在三国蜀汉时期占有极重要的经济地位,诸葛亮曾言:“决敌之资,惟仰锦耳。”如此发达的蜀汉织锦业,使成都成为三国时期锦文化的代表。如今的锦里,已是成都市著名的商业步行街,古韵新姿相映成趣。
穿过车水马龙的街道,两扇厚重威严的黑色大门映入眼帘,门楣上镶嵌着两个铜制兽头门环。抬头望去,一块油漆牌匾上“锦里”二字古朴典雅。越过人群往里望,一串串、一排排红绸灯笼沿屋檐、走廊高悬,处处洋溢着喜庆祥和的气氛。
踏入大门,街巷路面均由青石板或土砖铺就,下水道入口也以青石雕成铜钱模样,别致美观。静静蜿蜒的青石路,被岁月的脚步打磨出浅浅的光滑,见证着无数过往的足迹,仿佛在诉说时光流转的故事。巷子两侧,率先映入眼帘的是两幢两层仿古楼房,二楼有长廊相连供游人通行,楼上悬挂着绘有张飞、赵云等三国人物的灯笼,古韵悠悠。
站在楼上环顾,锦里是街、巷、院完美结合的仿清末古建筑群,鳞次栉比,紧密相连。主街两侧店铺林立,多为两层或三层阁楼,每家店铺各有风格:高高的门槛、青瓦木窗、雕花窗格,错落有致,古风盎然,俨然明清市集的旧貌风情。斜竖的布幌子店名、立在石墩上的高大柱子、旧式板门的铺面门扇,都散发着浓浓的古意,夹杂着岁月的气息。正如《锦里序》所言:“百年木板门,千载石板路。”
正行走间,旁边茶馆传来《变脸》的乐曲声。步入其中,只见游客们悠闲品着盖碗茶,全神贯注地观看表演。舞台上的川剧演员伴着激越的音乐表演变脸,一拂袖、一转身、一甩头,便变换出五彩面容。“太神奇了!”“又变了!”台下喝彩声、掌声此起彼伏,现场气氛热烈,表演结束后大家才依依不舍地离去。
小吃街上人头攒动,热闹非凡。两侧店铺内,各色小吃品种繁多,香气诱人:从各色小面到抄手、饺子,从腌卤到凉拌冷食,从锅煎蜜饯到糕点汤圆,包浆豆腐、双流兔头、牛肉煎饼、叶儿粑、凉糕、赖汤圆等,整齐地摆在临街窗前的方桌上,有的还层层堆叠。一眼望去,一家挨着一家,多是川内各地特色名小吃,麻辣鲜香各有风味。
特色工艺品区的商铺里,商品琳琅满目,别致精细,各具特色:剪纸、草鞋、泥人、蜀绣、书画、竹编等工艺品,让人眼花缭乱,引得游客驻足。成都版的《清明上河图》生活画卷,仿佛活灵活现地铺展眼前。难怪当年陆游也为之动容,写下《柳梢青·锦里繁华》:“锦里繁华。环宫故邸,叠萼奇花。俊客妖姬,争飞金勒,齐驻香车……”
走过一座古朴拱桥,桥下是荷叶水塘,溪水潺潺,泛起粼粼波光。湖水清冽,尾尾红鲤在荷叶间悠然穿梭,红绿相映,生机盎然。桥下隐约传来“唰唰”声,定睛一看,几只黑天鹅正悠闲划水,从桥洞悄然游向远处,似在追寻心中的诗意。
街内古树成荫,花草繁茂。抬头望见一片红色,走近才知是一株古树上挂满红布条,旁侧银杏树上则缀满祈福荷包,密密麻麻,承载着人们的期许。古树后有一块“缘定三生”石碑,不少人来此祈愿今生相守、来世相逢。那棵古银杏虽历尽沧桑,却生机盎然,默默守护着凡间的美好希冀。
正思索间,天空飘起雨来,大家纷纷躲到店铺屋檐下等候放晴。此时小巷中传来缕缕优雅琴声,循声寻觅,眼前骤然一亮:一位身着碎花旗袍的少女撑着伞,从悠长小巷中款款走来,如梦似幻地从眼前飘过,渐渐远去。恍惚间,竟想起戴望舒笔下的《雨巷》,这岂不就是那丁香般的姑娘?我已然沉醉……
成都锦里风情万种、如梦如幻,这场跨越千里的邂逅,已让她成为我心中魂牵梦萦的牵挂。即便走到天涯海角,回首时感动依旧,那缕萦绕心头的情愫,也如低吟浅唱的歌谣,久久不散。
编辑: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