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816-2395666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 > 子云亭 > 正文
一粥一饭里的爱与牵挂
发稿时间: 2025-08-31 08:47    来源: 绵阳日报

  □  陈晓兰

  这个暑假,我下厨做饭了。出乎意料的是,做出来的菜居然有模有样,心里不禁泛起一丝得意。回想起从前那些“厨艺空白”的日子,更是觉得欣慰,甚至有点小骄傲。

  记得小学五年级暑假,我考上了初中——那时候小学还是五年制,“小升初”需要考试,我在手脚带伤、半个月没上课的情况下,考了全区第八。父母喜上眉梢,我原本就寥寥无几的家务活再次“缩水”:只需看着弟弟、赶赶老鹰,挥几下竹刷子,吓唬那些试图叼鸡的老鹰。没有作业、没有压力,我简直耍疯了。

  有一天,我忽然想为父母做一顿饭。选了几个土豆,仔细洗净、削皮后开始切丝。因为握刀姿势生疏,又怕切到手,整个过程笨拙又缓慢,最终切出来的土豆丝,粗得简直像筷子。

  那时乡下还用土灶,生火成了另一道难关。柴火仿佛故意作对,灶口不断涌出浓烟,呛得我眼泪直流,满脸都是泪痕和烟灰。好不容易把土豆丝倒进热油锅里,“滋啦”一声惊得我几乎把锅铲扔出去——但一想到能让父母吃上我亲手做的饭,还是硬着头皮继续。

  灶台太高,我搬来一条长板凳垫在脚下才勉强够着翻炒。又因为不知道要提前淘掉淀粉,土豆丝黏糊糊地黏成一团,乍一看不像炒菜,倒像是一锅土豆泥。

  磕磕绊绊完成了我人生的第一道菜:炒土豆丝(说“土豆泥”或许更贴切)。母亲尝了尝,评价“有盐没味”。第二天见她发了面,我又雄心勃勃想蒸馒头,结果时间没控好,蒸出一锅死面疙瘩。第三天做了什么已记不清,总之也失败了。之后几天,母亲清晨出门时总会特意交代:“今天别煮饭哦。”大概是我制造的“残局”,远比她自己从头做起还要麻烦。就这样,我刚刚萌芽的厨艺,迅速夭折了。

  母亲是个对生活极其讲究的人。她的手艺为外婆所教,蒸炒烹炸无一不精。即便在物资匮乏的年代,她手下的一日三餐也总能飘出不一样的香气:馒头蒸得松软可弹,水粑馍煎得金黄酥脆,哪怕只有一把青菜,也能炒得清甜爽口、色泽鲜亮。面对我那些笨拙的尝试,她嘴上常说“养女得吃三年夹生饭”,眼里满是宽容,却宁愿自己辛苦,也不愿我用拙劣的厨艺“分担”。

  我从小到大听多了旁人抱怨生活艰苦,可记忆中母亲从无怨言。她总是刚从田地里回来,汗都来不及擦,就转身进厨房,一声不响地张罗全家人的饭菜。她甚至常常“检讨”自己:饭做得晚了点、火候稍差了些。她的耐心仿佛没有尽头:清晨她们吃的“疙瘩汤”,却为我备好大米饭带去学校;后来我工作了、有了自己的孩子,她仍是先做饭让父亲吃罢下地,再为我们另起一锅,还会为孙子单独准备一份。儿子常说:“我外婆手艺太好了,老家对我最大的召唤,除了山间的清风小溪,就是炊烟袅袅下外婆做的那一口饭。”

  而我呢?刚工作时被分配到乡村学校。没有食堂,三餐都靠手艺好的同学负责,我只能淘菜洗碗。那时就暗暗盼着,将来一定要找个会做饭的伴侣。后来果然如愿,我也就心安理得地继续“厨艺小白”之路,甚至搬出“君子远庖厨”自我解嘲。偶尔被逼下厨,成品连自己都难以下咽,更别说家人毫不留情的“嫌弃”了。于是“做饭白痴”这个称号,跟了我许多年。

  母亲走后,回农村过年成了我最忐忑的事。一想到几家人聚在一起的“转转饭”,要张罗好几桌、每桌二十多个菜,鸡鸭鱼肉样样齐全,就忍不住心里发慌。幸好还有表嫂、表姐和表弟媳帮忙——她们个个都是远近闻名的做饭好手,连亲朋好友的婚宴也常被请去掌勺。我在她们的带领下勉强应付,不知不觉中,手艺悄悄有了进步。

  今年暑假,家里人下定决心要好好培养我的厨艺。老公的理由有点好笑,说:“女性寿命长,如果我先走了,你连一顿像样的饭菜都做不出来,太可怜了。”尽管这话听起来让人失笑,我却真的静下心来学起了做饭。没想到,仿佛某种沉睡的天赋突然苏醒——又或许是母亲传承的基因终于到了觉醒的时刻,我的厨艺竟突飞猛进。

  父亲刚从菜园摘下的苦瓜,在我手下变成一盘苦瓜回锅肉,色泽油亮、香气扑鼻;干女儿家摘来的茄子,或炒或烧或凉拌,样样有滋有味;黄瓜切得薄如蝉翼,凉拌爽口,烧汤鲜美;冬瓜与绿豆、排骨同炖,竟炖出了母亲当年做饭的味道……每一道菜都赢得家人的称赞。

  我突然懂得,厨艺从来不止于手艺,更是一种爱的语言——是将心底的温柔与牵挂,熬进一粥一饭里的耐心;是甘愿为所爱的人囿于厨房、不厌其烦的郑重与用心。它也是一种关乎等待的修行:等待回锅肉煸出恰到好处的香气,等待面团在时间里舒展,等待着家人围坐饭桌边的温暖。

  尤其在什么都快、什么都能买到的今天,那个仍愿系上围裙、为你做饭的人,其实是在用最质朴却最踏实的方式,一遍遍重复着:“我爱你”。借一碗热汤、一碟小菜,把说不出口的牵挂,都融进了饭菜的滋味里。

  我们要珍惜的,从来不只是那一餐一饭的味道,而是那个肯为你耐住繁琐而做饭的人,那份如柴米油盐般踏实、却深远长情的心意。

  所以,去为你爱的人做饭。珍惜为你做饭的人,好好吃饭,用心去爱。

编辑: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