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洋
越来越多的文字和图像信息指引着我们抵达停车场。我们愈发激动,仿佛即将走近嫘祖的故事。
在这片开阔地带,嫘祖的雕塑映入眼帘,周围陈列着更多关于她的记载。我们一家三口放慢脚步,细细品读,静静感悟。不得不佩服雕塑作者的匠心,塑造出的形象竟与我心中的想象如此契合。我们向嫘祖致敬,也向创作者致意——他们以真诚诠释着对嫘祖的认知,如同讲述亲人的故事般熟稔,不愧是传承这份记忆的后人。
缓缓行至前方山坳,一片更开阔的区域出现在眼前,这里可供众人共同缅怀嫘祖。我们在香炉前燃香,鞠躬致意。虽尚未抵达陵寝,这片庄重的地方已让我们想用这样的方式,表达一份敬意。香烟缭绕中,仿佛能感受到一种跨越时空的温暖回应。
平台上人影疏落,没有大型纪念活动的热闹,却更易体会到这里的厚重气场。想象此处举行集体纪念活动时的场景,定是庄严肃穆。我们特意选在七月前来,就是想在清静中多一些与这份历史记忆的独处时光。
从平台沿台阶上行,离嫘祖陵越来越近。620级台阶如登阶而上的长路,每一步都需凝神聚力。时值正午,阳光炙热,汗水浸透衣衫,晕染出深浅不一的痕迹,像是时光留下的印记。我们一家人走走停停,看着彼此身上的汗渍相视而笑,疲惫似乎也减轻了几分,又攒足了向上的力气。
一级,又一级,我们默数着台阶,速度渐缓,目标却愈发清晰。浑身汗水流淌,热血仿佛也在加速涌动。偶感吃力时,抬头望向高处的陵寝方向,便似又添了几分力量。
快到顶端时,一阵清风徐徐吹来,宛如轻声絮语。“嫘祖这位先辈在等着我们呢,再加把劲!”女儿扶着栏杆,喘着气半开玩笑地说。
嫘祖的故事流传千古,她的精神一直被后人敬仰。此刻,平时要强的女儿满脸通红,我看了不免心疼,其实我和妻子也早已气喘吁吁,胸口起伏不已。好在,我们终于踏上了最后一级台阶。
“后悔吗?”我打趣女儿。“都到这儿了,说啥后悔。”女儿笑着反问。
稍作休整,平复气息后,我们再次怀着敬意行礼。一鞠躬,仿佛看见嫘祖正耐心指导人们照料蚕宝宝,笑容温和;再鞠躬,又似见她专注缫丝的模样,神情沉静;三鞠躬,仿佛她正以慈爱的目光注视着我们,传递着跨越千年的关怀。
或许是来时做了些功课,或许是这份文化记忆本就根植于心,在嫘祖陵前,女儿和我都认真完成了行礼仪式。要知道,平日里我们到一些古迹,多是静静参观,很少这样郑重。
祭拜之后,我们在陵前静静伫立,无需言语,只用心灵感受这份跨越时空的联结。随后,我们绕陵缓行,脚步放轻,生怕惊扰了这份宁静。
离开时,总觉意犹未尽,忍不住频频回望。
下行的台阶上,心脏的负担轻了些,膝盖却有些酸胀。“就像嫘祖的精神,既要能攀登求索,也要能踏实前行。”我对女儿说。清风拂过,如丝绸般轻柔,抚慰着我们的身心,仿佛是这份文化记忆在默默滋养着我们。
嫘祖出身平凡,却以智慧和勤劳造福后世。她始终心怀众生,用双手编织出美好生活的图景,这份精神至今仍在滋养着代代后人。
如今,嫘祖的故事已在我们一家三口心中扎根。它拂去了内心的浮躁,让我们更懂得珍惜当下的幸福,也如一件无形的铠甲,守护着我们从容面对生活的种种。
编辑: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