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市政协委员建议提升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级,因地制宜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相关部门积极办理 ——
激活创新引擎 筑牢产业生态
政协提案追踪
绵阳是一座因工业而兴的城市,也是一座以科技创新为“底色”的城市。截至2024年底,绵阳规上工业企业达1457户,已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0家,建成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9家,培育国家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4家。
如何进一步发挥工业经济“压舱石”和“发动机”作用?市政协八届五次会议期间,九三学社绵阳市委会提交了集体提案《提升工业企业的技术创新能级因地制宜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建议》,受到广泛关注和相关职能部门的积极办理。
提案聚焦
强主体,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经过前期深入调研,提案认为,全市企业进入“国家队”的整体占比还比较低,技术创新领域还有待提升。
为此,提案建议,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通过推进“揭榜挂帅”制度、科研相关惠企政策、构建科技企业梯度培育体系等措施,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同时,探索产学研融合新范式,从高校院所牵头主导的产学研合作范式向企业主导转移,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的通道。构筑以龙头企业为牵引、高校院所广泛参与的产业链关键技术攻关项目群。建立产业技术联盟,支持企业前瞻性参与重大创新场景建设。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人才培育、评价和流动机制。
在政策支持和服务保障方面,建议研究制定企业主导产学研深度融合的财税金融支持政策,以政策红利激励企业创新和产业升级。进一步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制度体系,破解企业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权等政策障碍,推动企业做好科技成果评估、转化方式选择等。
提案还建议,要发挥企业家对技术创新的引领作用,着力增强企业家创新意识,提升企业家创新能力,培育创新型企业家队伍,让企业家成为推动企业创新的中坚力量。
提案追踪
抓核心,凝聚各方创新合力
记者从该提案主办单位市科技局获悉,接到提案后,提案主办单位、协办单位高度重视,对提案内容作专题研究,并按照我市实际落实了一系列具体措施,及时办理回复。
“企业作为实体经济的主体,其技术创新能级的系统性提升,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路径和战略支点。”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前,我市正积极践行“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相关部署要求,将企业技术创新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抓手。
我市坚持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协同发展,通过实施重点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行动,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建设技术中心,加强培育创新主体。积极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2024年成功获批建设国家工程物理交叉科学研究中心,2025年成功申建“先进辐射技术及医工应用”川渝共建重点实验室等。同时加强产业技术攻关,宽频带同轴探针、医用回旋加速器、高速背板连接器等一批“绵阳造”打破国外垄断,实现国产替代。
为一体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我市还积极推动创新资源加速汇聚,创新建设运营“云上大学城”“云上科技城”,常态化举办“创新金三角·智汇科技城”等成果对接系列活动;持续完善中试服务体系,2024年至今,先后有3家省级中试研发平台批准在绵建设;不断优化成果转化机制,创新实施“科技助理”等制度,组织开展骨干企业常态化走访国防科研院所行动等。
“我市还在强化创新人才支撑、科创金融赋能、区域协同创新等方面发力,努力为企业提升技术创新能级提供要素保障,积极打造开放合作的创新生态。”该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围绕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级提升,将重点实施平台建设行动、成果转化行动、主体培育行动、生态优化行动“四大行动”,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记者 唐显枚)
编辑: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