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小信息”发挥“大作用” ——
游仙政协让社情民意形成响应“闭环”
社情民意信息短小精悍、针对性强,反映问题迅速、及时。反映社情民意信息是人民政协经常性、基础性工作,是政协履行职能的重要方式。
如何让社情民意信息更好发挥“小信息”的“大作用”,既当好党委、政府科学决策的“参谋助手”,又架通凝聚民心民智的“连心桥”,将各方智慧转化为政策落地的实际效能?
近年来,游仙区政协紧扣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和群众急难愁盼,构建了“采集、编辑、报送、反馈”的社情民意信息全链条闭环工作机制,通过机制创新、流程优化、动能激发,推动社情民意信息从“收集得上”向“提得准、送得快、用得好”跃升,形成了源头有活水、流转有效率、成果有转化的游仙模式。
聚焦质量管控
破解“散乱”难题
人民政协联系广泛、包容性强,一个界别就是一条信息渠道。如何发挥优势,破解信息来源碎片化难题成为游仙区政协首先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为此,游仙区政协以“多元协同+骨干引领”的模式,构建了全域覆盖的立体采集网。
区政协整合9个委室、9个委员小组,7个民主党派及工商联、200余名政协委员、30余个相关部门镇街力量,将协商议政、视察调研等履职活动转化为固定采集渠道,实现“委员履职到哪里,民意收集就延伸到哪里”。
与此同时,游仙区政协以“源头把关+专业论证”破解信息质量“同质化”难题,提升信息质量。建立了“三审三查”机制——专人初审查真实性、业务骨干复审查针对性、分管领导终审查操作性,确保“每一条建议都有现实依据”。每季度定向开展小规模“信息写作提能培训”进行“一对一”精准指导,邀请专业人士授课,提升委员、信息员的信息捕捉、分析研判和撰写能力;并用好委员小组活动平台促进交流分享,组织骨干参与调研考察拓展视野,在活动中发掘培养新撰稿人,针对形成的初稿,区政协还联动相关部门“会诊”,持续优化完善信息。
强化报送时效
畅通“快车道”机制
信息流转时效将影响信息传递速度。为了畅通报送快车,游仙区政协以“三个第一”时效原则破解“慢半拍”难题,打造高效传递的“快车道”。
“第一时间编报”——建立健全动态信息台账,对汇集信息即时登记分类并初步研判。专人专责、特事特办,大幅压缩内部流转环节,确保接收信息后最短时间(原则上当日)完成编审与精准报送,最大限度缩短信息抵达决策层时差,为有效应对赢得先机。
“第一时间审核”——实行“委室主任初审,分管副主席终审”分级机制,敏感信息直报主席审签,确保“审核不过夜”,严把政治关、事实关、建议关,力保报送时效与质量。
“第一时间沟通”——定期与市政协研究室对接热点,每月通过“信息共享群”推送上级关注重点和选题热点,加强协同指导,确保信息在关键窗口期发挥最大效用。围绕科技教育、基层治理等选题报送的信息,采用率达60%,较盲目报送采用率大幅提升。
助推转化落地
激活“考评双引擎”
社情民意信息的转化落地,是该项工作能持续发力的“动力源”。对此,游仙区政协以“立体激励+成果运用”破解信息工作重征集轻实效难题。
区政协制定实施了《政协绵阳市游仙区委员会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工作制度》,明确各主体报送任务,将政协专委会联系基层、对接部门收集报送信息纳入评议范畴,激发各方参与积极性与责任感。通过实行“月通报、年总结”,将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工作成效明确纳入政协委员年度履职考核评价和各专委会工作绩效评估范畴,倒逼责任落实和工作提升。
还每年评选社情民意信息工作“先进集体”“先进个人”,编发《政协信息》(上级采用)供学习借鉴;对被领导签批及省政协以上采用的高质量信息,以“喜报”形式由区政协主席或副主席送达撰稿人及其单位,进一步激发撰稿荣誉感和积极性。
不少建议从纸上落地为实际举措——
2024年9月报送的《关于将中小学课间10分钟延至15分钟的建议》被省政协采用后,助推教育部政策发布全国施行;
2024年10月报送的《关于将高空抛物智能监测预警追溯系统纳入国家建筑设计标准的建议》被全国政协采用后,各地积极推进,进一步完善监测技术,规避相关风险;
……
2023年以来,游仙区政协累计提交社情民意信息292条,其中,26条被省政协采纳,2条被全国政协采纳。
接下来,游仙区政协还将继续做好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工作,健全信息工作机制,广泛汇集民声、精准传递民意,以高质量信息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更好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服务和参考。(记者 唐显枚)
编辑: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