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列飞驰的高铁冲破清晨薄雾驶向绵阳。车厢内,涪城区人大代表、长虹控股集团高级顾问阳丹已打开电脑,为即将开始的履职工作做准备。3年来,成都至绵阳,这条一百多公里通勤路,见证了他“随叫随到”的承诺,更丈量着一名专业代表“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赤子之心。
阳丹,作为涪城区人大科技领域专业代表,以“我当代表为人民”的强烈使命感和责任感,充分发挥专业代表作用,积极参加人大监督工作,助力地方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
在2025年涪城区人大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调研中,阳丹以科技界代表的锐利目光直击瓶颈:高校科研“孤岛”与企业需求“盲区”并存,中试平台稀缺且各自为政,技术转移人才青黄不接。
“打通转化堵点,需政府搭桥、企业唱戏。”他提出的“中试能力资源库”构想迅速落地——政府引导梳理全区中试资源,企业主体建设共享平台,富临精工、西南科技大学的中试研发平台成为区域创新引擎。针对技术经理人短缺痛点,他推动建立专业培训与激励机制,让懂技术、通市场、善谈判的“科技红娘”队伍日益壮大。这些建议被涪城区人大转化为审议意见直送区政府,快速助力科技成果转化。
作为科技领域人才,阳丹还积极参加到绵阳市推进“智改数转”的工作中。去年3月1日,受市经信局邀请,阳丹在“智改数转”电子信息产业、食品产业企业家专题培训会上作了主题为《制造业“智改数转”的路径与实践》的专题讲座。通过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实践案例的讲解,启发与会者结合自身企业发展和实际业务需求的数字化转型思考。
2024年视察人才先行区建设时,阳丹还敏锐指出政策“错配”症结:人才政策过度倾斜研发人才,中小企业人才需求被忽视,创业团队全周期人才支撑不足。
“人才政策当如活水,精准灌溉产业生态。”他主张重构人才分类认定体系,让车间匠才、运营能手与科研精英同享阳光雨露;呼吁政策向中小企业倾斜,破解其引才困局;更强调为初创团队嫁接技术经纪人资源,护航创新幼苗长成参天大树。这些意见建议推动涪城人才政策从“单点突破”转向“生态培育”,让“乔木”与“灌木”共生的产业雨林愈发繁茂。
难能可贵的是,公司安排阳丹常驻成都,但为了不影响履职,每次活动他都是早早地乘坐高铁专程来绵阳,活动结束后赶回成都。对此他从无怨言,他说:“能以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为地方发展作出一点点小小的贡献,是我的荣幸,也是我作为人大代表的光荣。只要工作需要,我随叫随到。”(王震波 陈建伟 记者 郑金容 蒋成林)
编辑: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