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816-2395666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绵阳新闻
涪观锐1度:悬放的听筒 悬空的责任
发稿时间:2025-08-11 08:03   来源: 绵阳日报

  □ 新声

  一部电话,听筒被随意地悬搁在机身一旁。近日,这个在浙江杭州余杭区一办事窗口被办事群众“抓了现行”的微小场景,像一根冰冷的针,刺痛了公众对公共服务的朴素期待。为办理灵活就业补助,办事群众近三小时拨打电话均是占线,最终却被这无声的物理隔绝所解释——并非线路繁忙,而是人为“离线”。

  面对质疑,相关责任人“午休未及时复位”的解释显得如此苍白,尤其是,在被办事群众再次见证工作时间电话依然未被复位的事实面前。这与其说是工作疏忽,不如说是一种心照不宣的惰政,一种对职责的刻意疏离。那悬空的听筒,悬起的分明是沉甸甸的责任,落地的却是群众无处安放的焦虑,以及对公共服务热线的质疑。

  这并非孤例。热线“隐身术”的把戏,从早期的“恰巧故障”,到如今看似“智能”却“驴唇不对马嘴”的AI应答,再到故意悬放电话听筒,花样翻新,本质却如一——都是服务意识“离线”的变种。当下,技术手段日新月异,但服务者的心若仍停留在旧日惰性的泥沼中,再先进的系统恐怕也填不满责任的沟壑。

  《政府热线服务规范》早有规定,政府热线受理宜采取每周7天,每天24小时工作制。电话受理时应在15秒之内接听,连续24小时内呼叫接通率应大于等于95%;短信及其它媒体受理时,响应时间应不超过3分钟……然而,冰冷的听筒悬放,正是《规范》在现实中遭遇“跑冒滴漏”的刺眼注脚。当服务的窗口选择以沉默筑墙,便民的热线便成了无形的门槛,将求助的呼声阻挡在外。这无声的“占线”,消耗的不仅是群众和企业的时间精力,也有损政府多年积累的公信力基石。

  公共服务的温度,凝结在每一次耐心倾听的瞬间,体现在每一次高效回应的细节里。被悬放的电话听筒,其物理重量微不足道,但其象征的重量,却足以动摇信任的桥梁。当它被随意搁置,一同被悬空的,还有群众和企业对工作人员“为人民服务”承诺的殷切期待。

  涉事人员受到处理,分别被给予诫勉和通报批评处分,体现了纠错的姿态。然而,面对每年数以亿计的民生诉求洪流,个案的问责能否真正撼动深植的惰性?杯水车薪的惩戒,若不能触及灵魂深处的敬畏与制度的刚性约束,恐难杜绝“悬放听筒”的再次上演。问责的板子,打在痛处,更要打在根源。

  根治之道,在于让制度长出牙齿。除了事后惩戒,更要建立预防性机制——运用技术监测热线状态,让异常离线无所遁形;将接通率、解决率等硬指标纳入刚性考核;引入第三方“访客”制度强化外部监督压力;建立群众和企业诉求响应责任可追溯链条……唯有如此,公共服务的热线才能名副其实地“热”起来,成为流淌着民生温度的“连心线”。

  悬放的听筒,是横亘在服务者与公众之间一道无形的墙,让本应畅通的渠道失效。将它轻轻放回原位,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动作,却需要放下官僚主义的傲慢,拾起为民服务的初心。只有当制度的齿轮精密咬合,让每一次通话都成为责任在线的庄严见证,那些因“占线”而悬空的心,才能在真诚的回响中落地生根。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