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816-2395666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 > 子云亭 > 正文
西平古城城门记忆
发稿时间: 2025-08-03 10:36    来源: 绵阳日报


  □ 谢首勇

  在西平古城南门的入口处,抬眼一望,不知什么原因,我不由得驻下脚步,徘徊不前……眼前的景象让我的思绪几乎猛地凝成了冰霜,蓦然又生出丝丝缕缕的惆怅,绵延缠绕,剪不断,理还乱。

  整个城门全用石头堆砌而成,土黄的色泽,古老沧桑,一看便知这一方方石头、这矮矮的石门定然浸透了历史的风雨,沾满了远古的尘埃。城门圆弧的石拱还在,整个城门的外轮廓保存还算完整,似乎每一方石头都在说话,都在无言地诉说着一些年代久远的故事。三两根细细的铁丝从石拱弧形的上端横斜着拉过去,铁丝上悬垂着三个一串的红色长条形灯笼。如果没有记错,与电视剧《龙门客栈》中那个客栈的灯笼味道有些相似,只是没有了其中的血腥和恐怖,没有了电视中让人毛骨悚然的声音。

  正在沉思,迎面走过来一个花白胡子的老大爷,他长长的胡须聚成硕大的一束,飘逸而俊美,垂落于胸前,几乎与肚脐齐平,宛若有道行的长者飘然而至。他那风刀霜剑般的脸上,仿佛镌刻着这座古城墙、古城门的风云变幻、沉沉雾霭……或许还有这儿永远也无法释怀的谜团。此时,他静静地站立在我的斜对面,后背轻轻倚靠着苍老的石墙,一枝枇杷幼苗从城墙的石缝里倔强地挤了出来,低低地立在南门直立的石头门柱侧旁,仿佛在告诉我们这里曾经有过的顽强生命与蓬勃生机。据说上世纪五十年代前,这儿真还算得上一个名副其实的古镇。高高的四大城楼,逶迤的护城河环绕着城墙,穿梭的木船在拉纤船夫的拉扯下缓缓前行。雄伟高大的水筒车吱嘎吱嘎地吟唱着古老的清歌,到了夜半,还不时传来打更的声响。尤其是眼前这南门外拴船的柳树,柳色青青,柔枝飞舞,映衬在嫩绿的河水之中,与这南门的亭台楼阁相映成趣,好一幅青绿山水掩藏下的南门画卷。那绿滢滢的水流恍恍惚惚也顺着柳枝的神韵,浸湿了南门青春年少的风华。

  但此刻,大爷只是安详地望着我,一脸友好,于是我心中的疑问和好奇也如似曾相识的弯弯小河,自然而然地流淌过老人的心海。老人依旧微微笑着,这笑容如一缕阳光,照亮了我心中的迷雾云烟。原来这城墙与其他地方的不一样,是由守卫粮仓的粮台连接在一起的。清嘉庆五年(1800年),为平定白莲教起事,清政府指定在观音场兴建粮仓,把三台、中江两县的粮草都储藏在这里。后来乡人将守护粮仓的粮台连在一起,便修成了城墙。因而西平城墙有两个不同的特点:一是四方大门均附有小门,大门用于进车,小门用于行人,这便是西平古城大东门、小东门、大西门、小西门的由来了。但唯独这南门不一样,只有单单一扇不大不小的门。我定眼一看,果真如此,南门并排过三五个人还是没问题,至于能否过车,我实在没亲眼见过古时的车辆,也就不敢妄下结论了。

  从南门进入古城十多步,又回想起城门的景象,有一种莫名的感慨,感慨中似乎多了一些感伤,也有些许落寞,更多的依旧是说不清道不明的五味杂陈。不经意间,我回转身,眼角往外面不远处斜了一下,但很快又收回了目光,落在脚底下斑驳的石板上。眼前的景象与外面的高楼水泥、低矮小洋房对比真是太强烈了。两者的差距大约在五十年吧,我在心里说。

  老人很热情,他说是本地人,听说我要去古城走一走,便自告奋勇当起了我的导游。我们边走边聊,更多关于城墙、城门的往事渐渐浸入我的内心。其实古城东南西北四门的方向与实际方向相错90度,建造者有意将面北的北门叫东门,面南的南门叫西门。这都是为了防范盗匪,以求平安,有意错呼的。

  “围城三里三、穿城一里三”,这是西平人熟知的一句话。我沿着这穿城的“一里三”渐行渐远,旧时的记忆一次又一次被唤醒:篱笆墙、方形的石头水缸、圆圆的石凳、摆在街边的叶子烟……凡此种种,一个个全跳进我的脑海,挥之不去。恍恍惚惚间还没清醒过来,小东门就在眼前了。

  不远处,几步之遥的小东门过去亦称环碧门,于清嘉庆八年整修,嘉庆九年(1804年)补修,后来又反反复复修葺过,但近些年来,人们似乎忘却了这里,于是成了现在的模样。城门顶端的亭台楼阁还在,最外缘几个翘起的楼角好似向天空高处飞扬而去。木制的楼身呈殷红的色泽,似乎还沾染了些遥远年代历史的印记和辉煌。灰砖的民房就在城门一侧,屋顶的黑瓦紧紧倚靠着城门冰凉的石块,宛如从曾经的房间带来些脚下土地和人情的温暖。

  走出城门,自然要回头仰望一番。城门的年头似乎比南门更久远,不过圆拱一侧的浪花状石雕花纹轮廓还算清晰,另一边却早已脱落凹陷,不知不觉间更增添了几分苍凉和厚重。微微将头上仰一点,刹那间“小东门”几个字便不由分说地扑了过来。这几个字飘逸洒脱,尤其是“门”字,颇有一些我见过的魏碑字样的大气和灵动。绿色的字迹,仿佛又在苍老历史的遗迹中,寻寻觅觅一丝丝生命意蕴的复苏。

  说实话,今天我能来到这儿纯属偶然。前两天,我随口说去西平,因为听人说起过那儿的古镇。没想到一个同事居然是那儿的人,于是便有了这次西平之行。此刻我一直在想,为什么时不时有人要在这古老的街上来走一走,究竟是老城的什么让他们放心不下、念念不忘?是斑驳的城门、厚重的城墙,还是这里其他古老的一切……在这许多人中,有亲眼见证过古镇几十年变迁的本地人,有少小离家老大回的游子,还有路过本地的外乡人、生平第一次或许最后一次路过此地的陌生人。他们到底来寻觅什么?曾经的记忆、青春勃发的岁月、孩童的纯真无邪、母亲的温暖和父亲的严厉……或许是想在时代的快速发展中,找寻一点那些年代的质朴和纯净;抑或还有探幽访秘,去找寻些旧时人家生活的轨迹、轶事趣闻、笑貌和音容……

  望望眼前这位长着长长胡髯的老大爷,我猛然释怀了一些:上面的那许多或许都是,或许都不是吧……
 

    编辑: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