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王楼举办庆祝活动
涪江之滨,龟山之巅,一座99米高的仿唐建筑巍峨矗立,历经岁月涤荡,始终在中华文明的浩荡长河中绽放独特魅力,这便是被誉为“天下诗文第一楼”的越王楼。
传说中,李白“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的诗句正是描绘此地。
这座当代重建的历史文化名楼,既复刻了唐代建筑的恢宏气势,又成为俯瞰绵阳两江交汇盛景的绝佳观景台,楼内珍藏的历代诗文与登楼可见的现代城景交相辉映,让每一位到访者在古今对话中感受绵阳的文化脉动。
越王楼龟山顶上的思妃亭
千年名楼:重建背后的历史回响
越王楼的历史可追溯至唐高宗显庆年间(656-661年),由时任绵州刺史的唐太宗第八子越王李贞主持修建,参考了长安、洛阳诸多王府的营造规划,再根据龟山的地形地貌,依山取势,因势耗银50万两建成。
越王楼与黄鹤楼、滕王阁、岳阳楼并称“中国唐代四大名楼”,因其楼高十丈、临江而建,成为文人墨客宴饮题咏的胜地。李白、杜甫、王勃等诗人都曾在此留下诗篇,其中李白的“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相传为登越王楼所作)更是流传千古。
越王楼曾多次毁损,1989年,绵阳作出重建历史文化名楼“越王楼”的初步规划,确立了体现“大唐明楼,皇家气派,山是一座楼,楼是一座山”的设计理念,数次邀请国内专家、学者进行论证、评审。报经四川省建设厅审批后,为配合越王楼复建,绵阳市文物保护部门组织专家考古队,对越王楼遗址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于2001年10月24日正式开工,至2011年主楼建成。
重建后的越王楼集阁、楼、亭、殿、廊、塔于一体,斗拱飞檐、朱漆廊柱尽显盛唐气象。楼高99米,共15层,高度超过滕王阁(57.5米)和黄鹤楼(51.4米),在形体、高度上居当今仿古单体建筑之最。
于绵阳而言,越王楼除展示绵阳厚重的历史文化外,还集观光、旅游、商业文化为一体,是一处综合性的商业旅游中心,对发展绵阳文化、振兴旅游产业具有重要意义。
如今,在四川越王楼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管理运营下,由越王楼历史文化名楼区、三江半岛观光休闲区组成的越王楼·三江半岛景区,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2023年被认定为省级“文明旅游示范单位”。
精神赓续:文旅发展的深度融合
登越王楼,既在登高望远之风光,更要细品其内质。
近年来,越王楼秉承“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理念,主动融入新时代文旅发展大局,结合公司资源特色,全面推动文科商旅业务融合发展,让传统价值观焕发出时代生机。
作为绵阳城市文化符号,过去,越王楼曾因展陈方式单一、互动体验缺失,长期面临游客“停留不足2小时”的尴尬。
面对游客需求和景区长远发展需要,越王楼公司开展深度市场调研,累计收集游客问卷千余份,精准定位“年轻化、沉浸式、互动强”的升级方向,克服工期紧张、施工难度大等挑战,成功打造“一步一诗、一景一典”的龟山沉浸式文旅新场景,并引入漆扇、草编等非遗体验业态,新增川剧变脸、“琼楼雅乐”、汉唐舞等演艺节目,氛围感浓、体验性强,切实落实“为民服务”内容。
“此举不仅盘活了闲置资源,更成为拉动区域经济的强力引擎。”四川越王楼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张芝海介绍道,正式开放以来,景区周末游客量同比增长超50%,平均停留时间延长2.5小时,文创产品销售增长近130%,吸引数家文创、非遗等工作室入驻,周边餐饮、住宿消费同步激增。
市民张女士表示,龟山新场景不仅让本地人重新认识家乡文化,更吸引成都、重庆等周边游客专程前来打卡。
“我爷爷是绵阳人,他说现在龟山晚上的灯光秀,比他年轻时在涪江边看的龙灯还热闹,我一定要来看看!”广安游客李先生早早在越王台选好了灯光秀观景点。
变化不止于龟山。该公司以“建圈强链”为战略抓手,多点发力重塑城市文旅地标,推动三江半岛商圈提质、绵阳科技馆维修提升、越王楼展陈提档升级。
“建圈强链不是口号,是实打实的行动闭环。”张芝海表示,“我们正构建文科旅商协同发展闭环,打造具有区域标识度的文旅消费新场景,让游客留得下、玩得好。”
文旅破圈:古楼新韵的创意表达
如今,登上越王楼高层,绵阳城的山水格局与现代风貌尽收眼底。
向东望去,涪江、安昌江两江交汇处形成开阔的江面,江岸边的滨江公园绿树成荫,与远处的高楼群构成“江在城中、城在景中”的画面。向西则能俯瞰绵阳老城区,青瓦屋顶的老街巷与新式居民楼错落分布,隐约可见西山公园的子云亭轮廓,古今建筑在视野中自然融合。
四川越王楼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作为越王楼景区运营的核心力量,始终在保护与开发的平衡中探索可持续发展路径。一方面,成立商贸分公司,以“绵州记忆”系列办公用品开发为突破点,开发冰箱贴、冰淇淋等系列文创产品60余件。与平武、衢州等20余家公司达成长期合作协议,以“文化IP”跨界合作方式持续推动与蜀万家酒业、绵阳茶学院的战略合作,拓展产业空间;
另一方面,开展“流动科技馆”和科普进校园业务,覆盖师生10万余人次;在越王楼景区推出“穿越时空、回归盛唐”“琼楼雅乐”“龟山——梦回大唐”、4D影院等沉浸式文化体验项目,进一步增强游客的文化认同感和体验感。
同时,结合景区资源禀赋开发唐文化特色研学课程、开展各类文艺赛事和展览活动;招商引资打造三江半岛优质商圈,现拥有特色音乐酒吧、咖啡吧、轻餐饮、水上观光等业态,成为“绵州记忆”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散地集聚区核心区之一。
当前,三江半岛商旅休闲圈、越王楼历史文化圈、科技馆科普生态圈共同形成文化、旅游、商业、科教深度融合、协同发展的多元业态链,“天下诗文第一楼”的文化名片愈发闪亮。(记者 周钰 文/图)
编辑: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