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816-2395666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 > 子云亭 > 正文
荷满故乡
发稿时间: 2025-07-27 08:51    来源: 绵阳日报

  □ 卢勇

  每年七月前后,荷花盛开的时节,我的故乡——李白故里江油,就成了川内因荷闻名的一道靓丽风景。

  江油的武都、西坪、东安等镇乡,都有千亩以上的成片荷塘。西坪乡每年七月还举办“荷花节”,观荷、赏荷,饮荷花茶、喝荷叶粥、吃莲米羹,还会评选“荷花仙子”。姑娘们桃腮柳眉,裙袂翩跹,欢声笑语间,煞是热闹。

  喜欢赏荷,是我从青年时代就有的爱好。那时开始读些唐诗宋词,结合实地景观,渐渐领略到诗词与景致之外的高雅,感受到物欲之外的精神愉悦,于是便养成了观赏花卉的爱好。记得宋人张先有词:“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春夏时节触景生情时,偶尔会朗朗读出这动人之句,仿佛含着花瓣般,满口溢香。然而踏遍落红,才惊觉有一种植物,已近得能与自己的呼吸相闻——那就是荷花。它清丽出尘、冰清玉洁,总让人爱到不敢生出半分亵渎的念想。

  于是便有了年年赏荷的习惯,今年也不例外。七月初的一天,一大早我就和妻驱车来到武都。停下车,拿上相机,朝着绿荫翠盖的荷塘漫步。走近氤氲着雾气、闪着晨露的荷塘,心境像拂过一阵春风,爽心又惬意。置身其中,不禁想起中学时读过的朱自清先生的名篇《荷塘月色》,恍若自己正站在一幅立体、动态而又诗意的水墨画里。

  清晨的荷池景致清新。当温暖的阳光从树梢间倾泻在满池翠绿中,丰腴艳丽的荷花便悄然绽放。荷叶上、花蕊间滚动着清澈的露珠,如仙女散落人间的粒粒珍珠,柔柔地诉说着昨夜的恬淡与娴雅。不必说清风拂柳、菡萏凌波,单是那弥漫在花径田埂、一望无涯的清雅芬芳,就醉了山坡,也醉了游人。

  一路漫步,悠悠观赏,或远视,或近看。更有身着汉服、水灵灵的窈窕淑女,在池畔伴着鸟鸣起舞,姿态万千,与池中亭亭玉立的荷花遥相呼应、争相斗艳,真叫人流连忘返、如痴如醉。

  妻在前面赏荷,我在后面慢慢拍摄。盛夏的荷塘,迎着融融朝晖,透着温柔动人的静美。含苞欲放的荷花沐浴着和风,不时向渐渐增多的游人点头示意;硕大的荷叶仿佛刚从梦中醒来,叶面滚动着晶莹的露珠,起起伏伏间颇有诗意。特别令人惊喜的是,有蜻蜓停歇在尖尖小荷上,似乎还沉醉在香甜的梦中;还有踏在荷叶上的小青蛙,一蹦一跳,荡漾起池塘的涟漪,像是在琴键上弹奏着欢迎的乐章。

  看着荷塘这般曼妙的画面、清新隽永的意境,不禁想起李白的诗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此时置身荷塘景致中,再读这句诗,只觉目光清亮。清风拂来,细看身边一朵自然清雅的莲,翩然浅笑,开得恰到好处。忽然有了这样的感悟:莲花真美,纵然在氤氲水墨中,也不改秀丽姿态;片片花瓣晶莹含露,真正是天然去雕饰。莲的清淡、洁净,似乎与岁月风尘无关,它一直静观人间,看来往过客,始终不染烟火。

  又忆起宋朝周敦颐《爱莲说》中的句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十分敬佩这篇名作的文笔与观点,看似简约疏淡的笔墨,道尽了莲的清姿秀容与飘逸风骨。这也是世人为何赞颂莲花,倡导做人要学荷花品格,且常以荷花装饰办公场所、以“莲”警醒为官应“廉”的原因之一。

  荷满故乡,观不尽,赏不够。年年看荷,年年还想看荷。观荷能靓心境,思荷可静心绪。想想人生旅途,荆棘坎坷、追名逐利、沟壑迷离,只觉红尘多磨,仿佛一场修行——苦难磨人,艰辛砺志。只要心存善良、不生贪妄,坚守本分、辛勤努力,终能化身为莲,静守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