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816-2395666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 > 子云亭 > 正文
青莲小镇咏李白
发稿时间: 2025-07-20 09:41    来源: 绵阳日报

  □廖伦涛

  千余年前,上苍将一轮明月赐予一位俊骨高朗的年轻人。他把明月悬于心间,以生命与灵魂悉心守护,从涪江之畔行至长江下游。从此,月的阴晴圆缺,传唱着他的浪漫诗情、豪放执着,亦诉说着他的孤寂凄清。

  挟带盛唐气象,饱含中国气魄,彰显民族气度,李白朝我们走来。他穿越历史尘埃,跨过岁月坎坷,抖落传统重负,愈发神采奕奕、目光炯炯、风流昭昭。

  江油,作为李白故乡,“磨针溪”留存着他求知的眸光;“大匡山”印刻着他求学的足迹;“陇西院”承载着他的兄妹情谊;“窦圌山”见证过他挥毫作诗的身影。

  李白大约生于公元701年,卒于762年,60余载人生岁月,自始至终都铺就着幻想与浪漫交织的瑰丽与潇洒。

  李白天资聪颖,心雄万夫。他自幼好学,“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李白《上安州裴长史书》),“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李白《赠张相镐》)。步入中年,他不仅“清论既抵掌,玄谈又绝倒。分明楚汉事,历历王霸道”(崔宗之《赠李十二白》),更被赞“心肝五脏皆锦绣耶?不然,何开口成文,挥翰雾散”(李白《冬日于龙门送从弟京兆参军令问之淮南觐省序》)。凭借才名,在贺知章举荐下,42岁的李白得玄宗召见,授予翰林待诏之职。

  “翰林待诏”虽名号雅致,实则不过是“入侍瑶池宴,出陪玉辇行”的“帮闲文人”,无缘参与政务。后因得罪高力士等人,他被玄宗“赐金放还”,踏上归隐之路。

  李白生性不羁,热衷游历。为实现人生抱负,他将大量时间与精力投入漫游之中。24岁时,他仗剑出川,写下“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无论走到何处,他总是剑眉星目、气宇轩昂,一叶扁舟相伴,一路啸歌而行,尽显遗世独立的洒脱。祖国壮丽山河与悠久人文,为他的创作注入丰沛灵感,使其诗歌更显纵情豪放、恣肆飘逸。

  李白旷达从容,自信非凡。他融合庄周的达观、屈原的美政理想与魏晋风骨,将生命淬炼成激越奋进、不甘屈服的文化符号。面对人生失意,他高呼“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李白《上李邕》)、“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将进酒》)、“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这些铿锵之语如黄钟大吕,响彻天地,为天宝年间增添了一抹璀璨亮色。无论得意或失意,他始终昂首挺胸,不失风骨。

  读懂李白的率真,需怀一颗包容之心。世事变幻无常,有人过于世故,常曲解事物本真。而李白内心纯粹,始终保有“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李白《古朗月行》)、“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李白《长干行》)的天真。想入仕,他直言“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李白《南陵别儿童》);遭权贵折辱,便高呼“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这般毫无保留的坦率,恰似三伏天孩童赤身跃入水中,纯粹而畅快。

  李白广结好友,侠肝义胆。他性格豪爽、心性豁达,这份开阔既纯粹又可爱。历经世事沧桑,他只求自由洒脱。心无挂碍,身形便轻盈如青鸟,目之所及皆是美好。他不汲汲于名利,不戚戚于富贵,为人坦荡如高山,“横看成岭侧成峰”;澄澈如湖水,“天光云影共徘徊”;豪迈如江河,“奔流到海不复回”。他的交友圈极为广泛,文人墨客、酒徒歌伎、平民百姓皆为好友。与杜甫、汪伦、孟浩然、王昌龄等人的情谊,更是传为佳话。在扬州,他为救济落魄之人,“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余万”;友人客死途中,他“雪泣持刀,躬申洗血,裹骨徒步,寝兴携持,行数千里归之故土”;送别挚友时,他写下“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真挚之情跃然纸上。

  饮酒与赏月,是李白一生两大挚爱。他饮酒癫狂,正如白居易所言“酒狂又引诗魔发,日午悲吟到日西”。月是他诗歌中最鲜明的意象,而酒与月更构成其诗作的灵魂与主旋律。古老皎洁、缥缈凄美的月光,伴随他走过漫漫人生。他以酒消愁,借月抒怀,编织出无数瑰丽诗篇。李白一生创作近万首诗,留存至今的有1160首,其中400多首写到月,对月的称谓多达500种。

  纵观李白一生,他仗剑离乡、远游四方;三入长安、心系朝堂;北赴幽州、渴望建功;请缨从军、壮志未改;即便流放夜郎归来、抱病于当涂,仍心怀家国。

  李白以其天真纯粹的赤子之心、如长江黄河般奔涌的诗歌才情,留给后世无数未解之谜:宗教信仰、人生行踪、交游事迹、婚姻家庭……品读他的诗歌,无需过度解读,以免破坏其外在的韵律美与内在的意境美。这些诗作不仅展现了他超凡的才华与个性,更袒露了他的内心世界。诗中流露出的孤独、焦虑,以及对生命的深刻思考,赋予作品厚重的感染力,将诗歌的创新与艺术境界推向巅峰。纵观古今诗人,谁能如李白这般神奇迷人?

  如今,李白的精神品质早已融入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激励着一代又一代追梦者逆境前行、志存高远——“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驶过风云变幻的朝代,驶入如今的太平盛世。乘着风驰电掣的高铁穿越蜀道,走进江油青莲诗歌小镇。或许,今日游人脚下的土地,正重叠着千年前李白留下的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