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剑鸣
吃母亲做的盐菜,于我的舌尖味蕾,是一种无与伦比的美好而幸福的享受。
盐菜分水盐菜和干盐菜几类。市面上见到的芽菜和梅干菜,湿漉漉的,介于水盐菜和干盐菜之间。榨菜、泡菜和汤酸菜,是典型的水盐菜。川西北一带人喜欢的汤酸菜,随汤随吃,不易保存。芽菜、梅干菜,江浙一带的人偏爱;四川涪陵的榨菜最出名;泡菜据说能上国宴,虽只是“据说”,但韩国人喜爱,还曾争着将其列为他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过去年代,物资流通不畅,冬天鲜菜匮乏,人们便要提前储备可食用的蔬菜。我有个东北同事,初冬时买回一大堆大白菜,整整齐齐码进瓦缸,用开水淋透,再拿簸箕盖住。冬天取出来,仍是鲜菜,只是我记不清他是否放了盐。
我吃过贡菜,其实就是用莴笋腌制的干菜,竟被说是上贡的物品。我们罐子沟的人也做普通干菜,是那种不用放盐的。秋天,地里吃不完的豇豆摘回来,用篾丝穿成串;萝卜挖回来,切成较厚的片,也用篾丝穿成串;红海椒摘回来,还是用篾丝穿成串——全都挂在屋檐下。青色、白色、红色交织,远远望去,便是一道独特的民居风景。冬天煮肉做菜时,摘下一串,洗净便可入锅。萝卜干或干豇豆炖腊猪脚,那是餐桌上的高级享受。这些干菜制作时不用放盐,下锅时再根据口味添加即可。
龙安山一带,也做春盐菜,主要用高山野菜腌制,如山根菜、鹿耳韭、刺龙苞、春芽。做法和冬盐菜一样,但香味更浓,滋味更好。只是采野菜要去十几里外的高山,春耕农忙时人们无暇顾及,况且春天气温高,盐菜不易储存,因此春盐菜做得少,普遍流行的还是冬天做干盐菜。
秋末冬初,把青菜叶、菜帮子割回来,萝卜连缨子一起挖回来,还有快要枯萎的海椒,不论大小全摘回来,有时还会掺些迟熟的蒜薹。母亲组织姐姐们一起动手,淘洗干净后,通通切成细丝或丁块,混合装进簸箕或筲箕里。接着,母亲往里面撒盐,大家动手搓揉——一点一点捏在手里,使劲搓,使劲揉。盐巴的化学反应将蔬菜里的水分散尽,母亲和姐姐们用手挤出的,仿佛是蔬菜里沉淀了岁月的苦涩。这何尝不是一堂生动的化学实践课呢?
做盐菜有技术讲究:放盐的多少、搓揉的力度和时间,因人而异,或许这就是腌制盐菜的技术秘密。盐少则不入味,盐多则易腐烂,全凭母亲的经验拿捏,从没有专家所谓“多少克”的标准。
母亲指导大家把鲜菜搓揉至萎蔫,再用背篓装起,背到罐子沟小河边,找块大而干净的连山岩石晾晒。我们把这种大岩石叫“溜石搭子”。将菜丝均匀撒在石头上,让它们自然接受日月精华的暴晒和天地灵气的熏陶。
如果溜石搭子被邻居抢先占用,我们就寻小河边的大石包。虽不算平整,但舀水冲洗干净,照样能晾晒盐菜。我家的盐菜是各种菜丝混在一起的,颜色斑驳;邻居家则有讲究,有的单晾青菜,一色青;有的单晾红海椒,一色红;有的单晾萝卜,一色白;有的单晾萝卜缨子,青色里透着暗红。从罐子沟走过,小河边晾晒的这些盐菜,也是一道独特的乡村风景。
罐子沟的冬天偶尔飘雪,却不影响盐菜晾晒。一个多月后收回来,装进瓦坛子,再用装着玉米或大豆的布口袋压在坛口。那时没有冰箱之类的保鲜设备,也没有塑封真空的保鲜手段,瓦坛子便是乡下百姓储存盐菜的最佳选择。
这种盐菜格外受欢迎。年底或次年春天,揭开坛子,一股咸香扑面而来,仿佛能飘出一里地外。抓出来的盐菜,可直接炒着吃,或用熟油辣子、芝麻油、花椒油凉拌,香气特别下饭;也能铺垫在蒸肉碗底,吸走油气,让肉吃起来不腻;还能用来蒸包子,蒸熟后揭开锅盖,热气腾腾中弥漫着熟悉的咸香,保管让你馋涎欲滴。这盐菜,给我们贫瘠年代的生活平添了几分快乐。哥哥姐姐上学带菜,往往就是炒一锅盐菜,分装在几个罐头瓶里,同学们争着吃,还会比谁家的更好吃。普普通通的盐菜,调剂着少年的肠胃,陪伴着孩子们成长。
我在江南吃过芽菜和梅干菜,黑黢黢、水淋淋的,连蒸的肉都仿佛带着股怪味。当然,这只是我个人感受,或许是拿它与家乡的盐菜作了比较——家乡的盐菜里,还饱含着浓浓的亲情和乡愁。
前些年,妻子在超市买回一袋芽菜蒸包子。先不说色泽,单说口感,跟母亲做的盐菜差了十万八千里。除了咸味,毫无香气,里面还有嚼不动的菜筋。如果给母亲做的盐菜打九十分,这袋顶多能打十分以下。剩下的半袋,我毫不吝惜地扔了。
盐菜是乡村朴素生活的象征,却在生活富足后依然被珍视。因为它是岁月的沉淀,是情感的寄托,也是我们对生活的领悟。生活的真味,往往藏在最平凡的事物里。这并非什么美食理论,盐菜最初只是朴素生活的需要。正如作家龙泽巨在散文《一碟盐菜》中写道:“做人如盐菜,平凡而不平庸。”
罐子沟修了公路,汽车和拖拉机轰隆隆开过,尘土飞扬,飘散在小河两岸、石岩上、石包上、树枝树叶上、房屋瓦背上,铺了厚厚一层,一整个冬天都是如此。罐子沟再也不好晾晒干盐菜了。人们只好用筲箕、簸箕、篾簟席,把盐菜晾在离房子稍远、刚翻耕过的土地上。必须远一点,近处有鸡鸭猪狗活动,会弄脏盐菜。
母亲去世后,我再也没有过那样幸福的味蕾享受。但我依然爱吃盐菜。姐姐妹妹们做了,常会送些来;我们自己也做一些。虽不及母亲当年做的好,但那咸香里,依然渗透着浓浓的亲情和家乡的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