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816-2395666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 > 子云亭 > 正文
一座桥的百年印记
发稿时间: 2025-07-06 09:58    来源: 绵阳日报


  记忆深处,故乡北川羌族自治县漩坪乡的桥,宛如时光长河中一叶摇曳的舟楫,满载岁月印记,将往昔与今朝紧紧串联。

  漩坪乡,是一方被山水环抱的土地。湔江东流至此悄然回旋,以温柔而磅礴的力量冲积出平坦坝子,乡名由此而来。境内水系如大地脉络纵横,张家湾、鱼儿塘、白坭沟等十几条溪流潺潺流淌,似琴弦弹奏乐章,滋养着这片土地。

  据地方史志记载,清乾隆元年(1736年),漩坪场依湔江而生,静卧山水间,距上下游北川治城、安县曲山场均约二十里。往昔岁月里,索桥、溜索是百姓出行必经之路。1910年英国探险家亨利·威尔逊拍摄的漩坪篾索桥影像,让后人得以窥见其凌空江面、随河风摇晃的模样。

  时光流转,1935年4月中旬,战火硝烟弥漫。红四方面军为策应中央红军北上,从江油向北川进军。国民党军队在红军先遣队攻势下溃不成军,狼狈逃向漩坪。为阻拦红军,他们通过篾索桥后将其烧毁。

  熊熊烈火中,篾索桥化为灰烬,却烧不毁红军的信念与百姓对光明的期盼。在当地群众支援下,红军用木门、木板扎成简易木筏,在汹涌湔江上奋勇渡江。随后立即组织民工修复篾索桥,大部队踏着抢建的桥向茂县进军,为土地播撒希望火种。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每两年大修篾索桥。有了桥的连接,漩坪场镇渐渐人丁兴旺,湔江对岸白坭乡、都坝乡的乡民汇聚赶场。那时的场镇热闹非凡,吆喝声、欢笑声此起彼伏,交织成烟火气十足的市井交响曲。

  岁月更迭,桥在时光中蜕变。1962年,篾索桥完成使命,被改建为更坚固的钢丝绳桥。它如钢铁巨龙横跨湔江,为行人带来便利安全,守护着往来脚步。

  1982年5月,随漩(坪)金(凤)公路通车,漩坪大桥接过接力棒。宽阔桥面承载时代车轮,见证故乡经济腾飞,看着故乡走向繁荣。

  2008年5月12日,大地震打破故乡宁静。唐家山堰塞湖如巨兽般淹没漩坪场,那座见证变迁的漩坪大桥也沉入湖底,只留人们心中无尽的回忆与叹息。

  2018年9月,唐家山堰塞湖跨湖大桥竣工。大桥主拱艳红如羌红,这道“羌红”横跨湖面,终结了村民靠渡船、绕后山出行的历史。村民去往新县城的路程从3小时缩短至最快30分钟,它改善了群众生产生活,加速了20多种农副产品运输,带动曲山、漩坪、白坭等地3万余群众经济发展,为脱贫致富提供了交通保障。

  故乡桥的变迁,是祖国山河巨变的缩影。百年征程中,中国共产党如灯塔指引人民破浪前行,书写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史诗。从革命年代篾索桥上红军的坚毅脚步,到新时代跨湖大桥的如虹雄姿;从战火废墟的重生希望,到繁荣发展的通途大道,都是信仰与奋斗的见证,串联党的光辉与人民期盼,成为记忆中永不褪色的精神丰碑。(周永珩)

    编辑: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