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816-2395666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 > 子云亭 > 正文
在日常褶皱里绽放诗意
——梁馨元诗歌创作解码
发稿时间: 2025-07-06 09:55    来源: 绵阳日报


  梁馨元的诗歌写作,始终扎根于真诚生动的现实经验。在日常经验与民间情绪的杂糅交融中,她巧妙地唤醒读者并不陌生的记忆与想象,让此刻与往昔、现实与冥想多重情感在述说中叠加、共置。她不断深入现实内部与心灵深处,谨慎捕捉生活与个体互动留下的生动瞬间,构建出一个别具一格、令人心动的文字空间。梁馨元虽是业余写作,但繁忙的工作并未影响其诗歌水准,她的作品呈现出的美学面貌始终保持着稳定向上的态势。其诗歌中柔软而坚定的崇高价值追求,以及谦和温润的生活旨归,散发着独特韵味,风华自足。

  当代诗歌写作备受关注的问题之一,是如何突破既有书写方式,建立传统与现代和谐交融的现代主体性,形成鲜明的时代辨识度。在梁馨元的诗歌创作中,我们看到了这种努力与自信。诗人以自身的纯良与执着体悟世界,更凭借充满质感的纯净记忆和独特的情感包容性,书写现代生活的丰富与广阔。在她的笔下,雪山、草原、城市、乡村,现代印痕与古代留影,交织成一幅幅生活的交响曲。但这些并非视觉片段的简单堆砌,也不是某个时段作品数量的机械汇总,而是诗人人生旅途情感线索的有机串联,凝聚着她珍贵的行走思索与价值审视。“我信奉所有美好的酒都来源于粮食/高贵的高粱在田野摇着穗子/红高粱粒像饱餐阳光的精灵/一生都在修行谷物与水的修辞学/天空与大地是雨水的比喻句/泥土与秋天是酒的排比词/那些密布的高粱完成辉煌的过程/它们在泸州相遇、相知/广阔的爱在一滴酒的灵魂中赓续万物的真情”(《观察一滴酒的诞生》)。这首诗极具现实感与及物性,诗人没有在主题层面刻意赋予司空见惯的深奥意义,而是将目光热忱地投向平淡细微的生活事物。诗歌表达的不仅是自然景观的转化,更展现了一种存在方式的转变,还蕴含着对过去、当下、未来的思索与忧虑。这些具体的物象来源,让诗歌与诗人都显得真切而可靠。

  读梁馨元的诗歌,最直观的感受是其作品鲜明的生活亮色与浓郁的生活气息,这体现了她对文化精神极为牢固且可贵的执着守护。在全球化时代,她以真情与温柔,讲述着对社会生活、历史往事、普通人生的热爱与尊重,及时发掘出许多写作者常常忽略的平凡渺小的自然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彰显出令人动容的价值存在观。“一棵巨大的树冠下,太阳与雷电在汇聚/云层潜藏着傍晚的钟声/我们步行而入,鸟群在公园/拨动松柏枝,蘑菇/呼吸着暮色的回音/山泉鸣奏,松鼠低语/为你摘一颗杨梅吧/它熟透的酸饱含今晚蜜的甜/摘一把樱桃吧/怀念和你在儿时的溪流一起清洗石子”(《沧浪阁榕树》)。作品以轻描淡写、若有若无的笔触,轻声细语地记录着成长经历,同时深情回望那些曾经滋养过我们的默默无言、不求回报的文化与土地。这些不仅是我们难以割舍的根脉,更是我们审视自身、探寻世界的灵魂归宿。

  梁馨元向为世界带来诗意的人致敬,因此,她十分注重构建生活中充满温情的经验场景,促使温润诗意自然生成。丰沛流淌的人情,彰显出一种隐秘而奢侈的幸福感与踏实感,也构成了一种无处不在、令人自豪的日常甜蜜,足以抵消生活中同样无处不在、令人窒息的苦恼与不堪,净化人们内心世界里那些粗粝的杂质。“我的父亲雪夜归来,醉倒在院门/母亲笨拙地将他扶回屋里/天色将晚,白昼如此短暂/母亲擦洗碗筷,为父亲煮好粥/她把前半生的埋怨与争吵/在柴火燃烧的寂静时刻,化作和解……第三天,父亲小声提起昨晚的醉酒/他的言语从未如此轻松、小心翼翼……多年后,母亲也慢慢爱上酒/他们相伴几十年,依然热爱生活的细节/在岁月的年轮里,于冬日饮酒/他们挽手走向雪野,迎接年轻的阳光”(《父母与酒》)。诗人讲述父母与酒的故事,往事历历,时光静谧,如梦如烟。书写过程中虽隐含着怀旧气息,但都指向对人生的思念,这是文学抗拒遗忘的有力证明。素淡的语言、生动的画面,更凸显出情感的浓烈与深沉。

  梁馨元的诗歌还有一个特别值得肯定之处,即她善于在关注当下生活的过程中,提升诗歌的哲学表达,不断拓展认识人生与社会的个体视野,深刻的文化寻根使其意象宏大壮美。她的组诗“屈子吟”便是其中的优秀代表。该组诗分别选取《九歌·湘夫人》《九歌·国殇》《离骚》《山鬼》中的两句作为诗题,在与古人隔空对话的同时,营造出庄重的氛围,还原出现代与古典闭环运行的境界。“这些在生死中挣扎的松树,透着挺拔利刃般的寒气/雪又一次飘落在荆楚大地/离开郢都吧,所有幽怨的谈判和虚情/不及一杯美酒,不及孤身出城/所有经受的委屈和怨恨随着南下消散/车入湖湘,船溯沅水”(《“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习惯传统阅读经验的读者,接受起来或许不会那么顺畅直接,由于其具有一定的专业性与个性化,甚至可能会产生理解迟缓的困惑。但正是在诗歌的哲理思辨中,我们得以领略诗人更为活泼自由的现代思想;也正是在这孤绝之美中,读者借助诗人的呢喃、对话、独白,听到了一个遥远而不屈的声音。

  梁馨元的诗歌创作真实记录了自己在身心环境中的多维角色,丰富的阅读与勤奋的写作,使其作品呈现出可观的诗意风貌。她在多种文学与文化元素中,找到了一种理想的平衡方式。期待她未来有更出色的表现。(王冉 张德明)
 

     编辑: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