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城市要素下乡 乡村资源进城
北川:一场产业的“双向奔赴”
北川云上石椅六合别院
傍晚6时,北川云上石椅六合别院的餐馆里,铁锅里金黄油亮的鸡块在柴火灶上咕嘟作响,鸡肉的香气混着羌寨花椒的麻味飘出了店门。食客杨女士夹起一块带皮鸡肉,听餐馆老板介绍,这跑山鸡来自30公里外的北川羌族自治县曲山镇沙坝村,吃玉米和虫子长大。
在石椅羌寨农特产品商城的玻璃柜前,上海游客正扫码购买真空包装的腊肉。
这两处相隔30公里的消费场景,因一只跑山鸡、一块腊肉的流通,悄然串起了北川城乡要素流动的鲜活故事。
“在石椅羌寨设商城,是企业市场拓展的新尝试,羌寨风情与旅游资源带来了客流,通过体验式消费拉近了与消费者距离,并与村里建立稳固原料供应关系,今年上半年,销售额同比增长120%。”北川某腊肉企业负责人唐滢莲说。
产业链另一端,沙坝村村民邹雨忙着为跑山鸡称重。“以前销售渠道窄,现在形成闭环,我们专管养殖,收入翻了好几倍。”邹雨笑着说。
县城腊肉企业依托曲山镇石椅村农产品交易中心,在羌寨设立农特产品商城,不仅拓宽了销售渠道,更激发了乡村旅游活力;石椅村则以“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将跑山鸡直供县城郊区的柴火鸡餐馆,构建从田间到餐桌的完整产业链。
从企业负责人的账本到邹雨的笑脸,这些微观个体的增收故事,正是北川构建“双向奔赴”产业协作格局的生动缩影。
柴火鸡
近年来,北川以产业协同为核心驱动力,打破城乡界限,通过创新合作模式与构建流通桥梁,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与高效配置。
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立足城乡资源禀赋,以系统思维推动城市要素下乡,通过政策引导,推动资本、技术、人才流向乡村,催生农产品深加工、乡村旅游等新业态;推动乡村资源进城,依托数字化营销网络与农产品交易中心,将乡村生态资源、特色农产品精准输向县城市场,实现“山货出川”与“资源变现”。
真空包装的腊肉
同时,通过统筹产业布局、共建基础设施,形成“规划一张图、要素一盘棋”的发展格局。实施人才返乡支持、城乡技术结对、产业基金调配等举措,推动要素高效流动。
截至目前,北川全县80余家城市企业与乡村建立产销联盟,带动社会资本下乡超千万元,为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注入强劲动力。(杨舾然 刘书会 记者 唐云峰 文/图)
编辑: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