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蒋晓东
绵阳城南,有一镇名曰丰谷。西边是巍峨的放羊山,东边是滔滔涪江水,镇子悠然地安卧在山水环抱之间。涪江边曾有东门渡口和北门渡口,昔日,每日停泊航船数十艘;马匹在岸边驮转货物,清脆的蹄声在涪江边回荡。夜间,船家灯火映照丰谷,景象蔚为壮观。纤夫们停歇下雄浑的涪江号子,升起篝火,就着烤得喷香的小鱼小虾,吃着五谷杂粮合成的干粮,饮二两烧酒,兴致勃勃地讲述着南来北往的故事。这两个渡口人们称它为“马嘶渡”。
丰谷的北街有100多个门号,尽头处一个宽大的偏坡,斜斜地延伸入涪江水中。涪江水轻轻拍打着偏坡,似在诉说曾经的渡口往事。这个渡口也叫丰谷北门渡口,承载了几十年两岸群众的生计与记忆。北街20号的水巷子,一米多宽,四五十米长,巷墙边的小草从石头缝里钻出来,显得格外清秀;五颜六色的小花,顶着亮晶晶的露珠,在巷子里摇曳生姿。望着眼前的景象,脑海中不禁浮现出昔日涪江上繁忙穿梭的船只,还有纤夫们嘹亮的号子声和他们额头上滚落的颗颗汗珠。一句丰谷特有的歌谣轻轻地从我口中吟出:“太阳出来照粉墙,照见女娃洗衣裳;纤声飘在涪江上,能干纤哥像我郎。”
站在河堤边,上游是丰谷北门渡口,下游三四十米处便是东门渡口。东门渡口是丰谷最早的渡口,原称“仁和义渡”,后改称“潼绵新仁和义渡”。然而,随着时间推移,河道改变,水位变化,摆渡愈发不畅。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东门渡口被废除,在北街另建北门渡口。北门渡口的渡船船体庞大,既能载车又可载人。如今,北门渡口已成为遗址,一座造型优美的“丰谷渡口大桥”横跨江面,如同一弯绚丽的彩虹,取代了往日的渡船与渡口。
东门渡口、北门渡口,是“马嘶渡”历史脉络中的重要节点。
涪江发源于松潘县与平武县之间的岷山主峰雪宝顶,向南流经平武县、江油市、涪城区、三台县、射洪市、遂宁市、重庆市潼南区等区域,最终在重庆市合川境内汇入嘉陵江。而丰谷镇,自古便是北达松潘、南通川渝的水陆交通要冲,素有绵阳(绵州)南大门之称。据清同治《直隶绵州志》记载:“治东三十里,即今丰谷井(丰谷镇的前身名称)。嘉庆五年(1800年),乡镇市民公筑,直隶州盐捕州判潼绵营驻防,额外、外委两署在焉。北达松潘,南通重庆,东走巴剑,西赴省城,四达通衢,水陆要冲,左绵第一重镇。”丰谷,无疑是涪江流域的一颗璀璨明珠。
丰谷镇原名丰谷井。传说在明末清初,一位盐商在北门外的放羊山上,发现脚下全是厚厚的盐土,于是在此凿下了丰谷的第一口盐井。此后,丰谷周围的大小山头陆续开凿出百十口盐井。当时坊间流传着一句话:“丰谷的盐,不虚自贡。”渐渐地,这里便被人们称为“丰谷井”。又因丰谷镇地势处于半山半坝之间,且山头颇高,也被称作“丰谷堡”。此地地势险要,往来行人众多,是古驿道上绝佳的歇脚之处。1992年,这里正式定名为“丰谷镇”,沿用至今。
清代的丰谷镇盐业发达,加之涪江水面宽阔,水运十分繁华。南下、北上的商船抵达后都会在此停靠。丰谷本地所产的农作物及土特产,平武、北川等地的茶叶、山货、酒、麦冬以及粮食等农产品,经水路运到丰谷码头后,再转运至遂宁、重庆。商船到达目的地后,又会购回所需货物。旧时的丰谷,凭借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绵阳盐、丝绸走水路出境的第一个税卡。过往船只大多会在此停留一晚,使得丰谷成为当时绵阳通航重庆的水运第一码头。在人们心中,“丰谷井”因井盐而声名远扬。至清末,丰谷因盐业兴盛,夜间停泊的商船多达300多艘。自航船出现以来,“马嘶渡”的叫法便逐渐形成。其前身,人们口语称“有马叫的地方”,后来一位从重庆搭乘商船来绵阳的书生,觉得此名冗长不便书写,便将其改为“马嘶渡”。
“马嘶渡”的叫法经久不衰,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当时,商家积极开辟航道,商船南来北往运送物资,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生活需求。百姓将物资售给商家,商家再将物资转卖给其他百姓,这种紧密的民生互助模式深得民心。而北门渡口、丰谷渡口大桥等地,也自然而然地传承了这种互帮互助、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民以食为天,“马嘶渡”实实在在地服务了两岸群众的衣食住行,成为当地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丰谷的东街、南街、西街、北街以及放羊山上,留存着众多清代建筑,如邹家大院、党家大院、陶家大院、皮袋井、天佑烧坊等,这些都被列为历史建筑或文物。南街的丰乐书院,创建于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由绅士梁成彦等人募资修建,最初取名丰谷公学堂。书院共有房屋20余间,童生和生员一同在此上课,绵州进士陈津曾在此讲学。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丰乐书院改为两等小学堂,1940年又改为绵阳师范学校附小,也就是现在的丰谷小学。如今,丰乐书院的遗址依然保留在丰谷小学内,见证着丰谷镇经济贸易与文化并行发展的历程。
“马嘶渡”从遥远的过去一路走来,融入涪江两岸寻常百姓的生活,见证了东门渡口、北门渡口的兴衰变迁,也在绵州汇馆中留下了独特的印记,更深深扎根在人们的心中。位于丰谷镇胜利路18号的绵州汇馆,收藏了大量有关涪江流域的非遗作品,如《煎盐》《马嘶渡》《扬簸》《耕织图》《二十四节气》等。这些作品将农耕文化、粮食与民生巧妙结合,让孩子们明白粮食来之不易。馆内还陈列着川剧的头盔、服饰,涪江的岩石等展品。当涪江号子的旋律在馆内响起,仿佛带领人们走进了一座集艺术、文化、民生、教育于一体的殿堂,也让人们感受到民间“守艺人”对传统文化的坚守。绵阳及涪江流域的“守艺人”们,将“马嘶渡”的故事与精神代代相传。正如新民歌所唱:“太阳出来照粉墙,照得丰谷亮堂堂;马嘶渡口掀波浪,绵州汇馆耀辉煌。”
丰谷井、丰谷堡(铺)、东门渡口、北门渡口、马嘶渡、丰谷镇、丰谷渡口大桥、绵州汇馆……这些承载着历史记忆的名字,让人们领略到涪江流域千年的人文风光,品尝到底蕴深厚的非遗文化大餐。丰谷马嘶渡,带着它独特的神韵与内涵,在新时代的浪潮中,必将续写更加璀璨夺目的篇章。
编辑: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