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科技园区合作联盟
●联盟将依托火炬中心设联盟秘书处,围绕“一带一路”园区合作精品品牌活动、科技资源共享、创新创业合作、技术创新与转移、人才培养与交流、产业合作与升级,以及科技合作网络与平台建设等方面积极作为
绵阳扩大合作“朋友圈”
●绵阳科技城管理委员会、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等园区、科研机构、创新平台与国内外科技园区、科研机构签订8项合作协议,聚焦协同创新、产业互补和生态共建等多个层面
在全球化浪潮奔涌、全球性挑战交织的当下,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间紧密的科技合作宛如一座跨越国界的创新桥梁,为世界发展注入全新活力。
6月12日,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四川省科学技术厅、绵阳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一带一路”科技园区合作创新发展对话在成都举行,共同探讨科技园区在“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创新发展模式与合作新机遇。
科技创新拓展开放交流新通道
科技合作是共建“一带一路”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持续深化合作?在“一带一路”科技园区合作创新发展对话上给出了答案。活动中,中外代表共同上台发布了《“一带一路”科技园区合作联盟建设方案》《“一带一路”科技园区合作共同行动倡议》。
加强科技园区合作是顺应国际科技合作趋势,开展科技园区合作是促进创新资源高效配置与优势互补,全面提升园区协同创新能力的有力抓手。在《“一带一路”科技园区合作联盟建设方案》中,联盟将依托火炬中心设联盟秘书处,围绕“一带一路”园区合作精品品牌活动、科技资源共享、创新创业合作、技术创新与转移、人才培养与交流、产业合作与升级,以及科技合作网络与平台建设等方面积极作为。
团结才能共赢,携手方可共进。《“一带一路”科技园区合作共同行动倡议》提出,以举办“一带一路”科技园区合作创新发展对话活动为契机,共同搭建多向交流合作平台、举办各类交流活动,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在活动中,与会嘉宾用实际行动,努力推动“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走深走实——
主旨演讲环节,智慧的“火光”在“碰撞”。国际科技园区协会(IASP)CEO艾巴·伦德,苏州工业园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倪乾,西安高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任俊峰,绵阳科技城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杨光垚等中外代表,分享了科技园区合作在改善民生、促进发展、应对共同挑战等方面的新案例、新机遇。
圆桌论坛上,“大咖”剑指新机遇。与会嘉宾围绕“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在科技园区发展中的应用与实践”主题展开精彩对话,分享了推动科技与产业“双轮驱动”、优化园区创新生态、提升国际竞争力的真知灼见与实践案例,带来了一场思想盛宴。
科技创新铺就合作共赢之路
会场内,更多的“一带一路”合作在深化。活动中,绵阳科技城管理委员会、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等园区、科研机构、创新平台与国内外科技园区、科研机构签订8项合作协议,聚焦协同创新、产业互补和生态共建等多个层面,充分体现了合作的广度与深度及绵阳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与国际创新网络中的节点地位。
越南河川种业公司总经理梁云庆表示:“这次签约后,我们将与绵阳建立常态化合作机制,依托绵阳农科院省级国合基地,引进更多的‘绵阳造’优质水稻、优质蔬菜新品种在越南进行试验示范,同时结合越南生态气候特点,联合开展栽培技术研究与集成,为越南现代农业发展做贡献。”
翻开合作协议,更多的方向直指协同创新。比如,中国(绵阳)科技城分别与重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四川天府新区签订《西部(重庆)科学城中国(绵阳)科技城共同打造高质量发展创新策源地和科技成果转化生态高地战略合作协议》《西部(成都)科学城中国(绵阳)科技城共同打造全省高质量发展创新策源地和科技成果转化生态高地战略合作协议》,将围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探索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产业发展”全链条创新生态。
成渝绵作为“创新金三角”,如何携手共建创新生态圈?在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科技创新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邓松看来,“要加快与绵阳在内的川渝地区科技前沿区域建设协同创新的联合体,着力在争取重大平台布局、核心技术的联合攻关、成果转化示范区的建设、科产协同的有机融合、创新人才互动交流等领域建立机制,加大合作,共担西部科学城建设重大使命”。
展望未来,绵阳将继续在“一带一路”科技合作的道路上笃定前行,期待与更多“伙伴”在多领域深化合作,共育未来产业,聚焦人工智能、绿色能源、生命科学等前沿领域,助力全球产业转型升级。
(记者 郭若雪 杨方彧 刘曾太)
编辑:谭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