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验田里,晨雾尚未散尽,李家慧用双手快速剥去莴笋茎中下部叶片,观察着改良后的茎皮颜色和节间稀密等。这个看似微小的动作,凝结着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莴笋科研团队15年来的集体记忆。从15年前“种质资源近乎空白、试验田土壤贫瘠、基础农机设备捉襟见肘”的困境,到如今配备智能监测系统的120亩标准化试验田,3代科研人员接力刻写的时光年轮,正在青翠的茎叶间悄然流转。
团队刚锚定莴笋育种方向时几乎是一穷二白。为打破困局,团队成员们开启了一场跨越全国莴笋主产区的“种质资源大搜寻”,并由此建立起全国首个省级莴笋种质资源库,519份国家登记种质与1000份表型鉴定资源,构筑起中国西南莴笋育种的“基因长城”。
田垄间漾起年轻人的笑语,来自四川、重庆和甘肃等农业院校的实习生们围着莴笋苗争论不休;与此同时,蔬菜推广企业发来的视频里,“绵高青1号”正在自动化分拣线上接受分拣,即将走上各地市民的餐桌。
此前,种植户反馈主栽莴笋品种存在自然生长节间密、植株矮、商品性差等问题。田间难题催生科研“加速度”。团队迅速投入研发,通过8代持续选育和日复一日记录杂交种苗生长数据,成功培育出免化学调控、节间修长、高产稳产的“绵高青1号”。如今,“绵高青1号”“绵紫笋1号”等自主选育品种已在全国10余省份累计推广超10万亩。
当绵阳迎来四十华诞,农科院墙外的绿树已亭亭如盖。这支莴笋研究团队用十五年光阴标注的刻度,恰是这座城市创新基因的生动注脚——从“一穷二白”困境到攻克“三青”品种技术瓶颈,从种质资源的“拓荒者”到全国莴笋科研领域的“领航者”,他们让实验室的基因图谱与农户的收成账单同频共振。(记者 郭若雪 杨方彧 王泽宇)
编辑: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