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与机遇—专家视角下的深度交流”研讨会现场
近日,绵阳科技城新区(以下简称“新区”)创新中心12号楼内,一场“诸葛亮会”正在上演——由中国(绵阳)科技城中试服务公共平台(以下简称“中试服务平台”)主办的“挑战与机遇—专家视角下的深度交流”研讨会,吸引机械工程、电子信息工程、高分子材料、计算机工程技术等领域的10位顶尖专家齐聚一堂。这场以科技成果转化为核心议题的头脑风暴,不仅为新区中试服务“把脉问诊”,更勾勒出创新生态的未来图景。
聚合中试资源
●中试服务平台自2024年9月上线以来,已形成“8项技术硬服务+8项科技软服务”的特色体系,涵盖检验检测、专利布局、试制生产、成果评价等全流程服务,将分散的中试资源编织成网。
孵化优质项目
●平台依托1亿元中试基金与40亿元产业基金联动赋能,已成功孵化多个装备制造中试项目,推动技术突破与产业升级。
确定发展方向
●一是构建“需求池—资源池—成果池”动态循环机制,依托大数据分析精准匹配供需;二是拓展跨区域协作,联动成渝双城资源共建中试服务网络;三是强化金融赋能,探索“中试保险+风险投资”新模式。
进阶之路 从“技术验证”到创新成果产业化
作为绵阳科技城新区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平台之一,中试服务平台自2024年9月上线以来,已形成“8项技术硬服务+8项科技软服务”的特色体系,涵盖检验检测、专利布局、试制生产、成果评价等全流程服务,将分散的中试资源编织成网。
“从实验室数据到产业化的关键跃升,中试服务平台是不可替代的桥梁。”在参观环节,中试服务平台相关负责人详细讲解了该平台在推动成果转化、产业升级等方面取得的成功经验:以四川坤象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土壤调理”技术为例,此前,该技术一直停留在实验室阶段,难以大规模应用。通过中试平台助力,该技术得以顺利进入中试阶段,并有望快速实现产业化;而在四川星空航发科技有限公司的案例中,通过公共平台搭桥,不到两个月,便助力企业完成45次中试计量检测服务,解决了过去将中试产品送往省外测试周期长、成本高等问题,不仅成本下降约20%,而且效率实现大幅提升,为企业创新成果产业化提速加码。
据平台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平台依托1亿元中试基金与40亿元产业基金联动赋能,已成功孵化多个装备制造中试项目,推动技术突破与产业升级。
沉浸式参访 “把脉问诊”提供专家方案
这些成功案例的展示,也让专家们通过沉浸式参访,更加直观地了解该平台的功能定位、运作模式和目标。专家们驻足交流,现场俨然成了移动的“技术诊室”。
“中试不是简单的‘放大生产’,而是技术可行性、工艺稳定性、成本经济性的综合验证,筛选具有潜力的项目,并通过放大、熟化过程,做出中试特色。”“建议建立‘需求池’机制,让中试服务更精准对接产业痛点,让研发单位能通过中试服务平台对接到相关领域企业,了解企业的真实需求。”……
研讨会上,气氛愈发热烈,多位专家提到一个共性观察——中试服务平台正从单一的技术验证场所,演变为创新要素的“超级连接器”,平台要通过精准对接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去打通成果转化的“任督二脉”。
活动中,这些来自研究院所、重点企业的专家,还围绕“中试服务发展趋势”“技术转化痛点破解”“政策优化建议”等方向,结合自身领域经验与资源,探讨如何推动中试服务与产业融合发展,为平台发展提供了极具指导性的“专家方案”。
政产学研协同 吸引更多创新要素集聚
这场持续3小时的“头脑风暴”,确定了未来发展方向:一是构建“需求池—资源池—成果池”动态循环机制,依托大数据分析精准匹配供需;二是拓展跨区域协作,联动成渝双城资源共建中试服务网络;三是强化金融赋能,探索“中试保险+风险投资”新模式。
这些建议与新区实践不谋而合。近年来,新区打造中试服务公共平台,通过平台整合150余家服务机构,推动20余项成果转化;同时,设立1亿元中试基金,推出全省首个中试保险,出台《中试十条》及“先投后股”等政策,并打造快速成型服务中心等服务机构和AI智能制造产业园等载体,构建起较为完备的“中试生态”,吸引到更多创新要素集聚。
夜幕降临,研讨会接近尾声,但热烈气氛却未消散……专家们走出中试服务平台大楼时,手机里已新增不少合作对象,而这场“诸葛亮会”播下的种子,或将催生更多跨越实验室与生产线、连接技术与市场的创新故事。(戴旖 文/图)
编辑: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