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晓轩
人生数十载,我曾踏足无数景色秀丽的名山大川,跨越风格迥异的桥梁。然而,在记忆的深处,总有一座低矮简陋的小浮桥,伴着缓缓流淌的安昌河,不时浮现眼前,勾起无尽的回忆。
初识小浮桥,要追溯到30多年前的部队生活。1989年的初夏,结束新兵培训后,我被分配至御营坝辖区的一家部队医院担任卫生员。那时的绵阳城,灰头土脸,与小县城无异。城区高楼寥寥无几,公共交通仅有五条公交线路和零散的人力三轮车。除了临园干道稍显规整,其他街巷皆是茅檐低垂、狭窄拥挤,地处近郊的小浮桥更是破败不堪。它的桥面高仅2.5米、宽4米,几块石板随意架在矮小的石墩上,两侧连防护围栏都没有。桥下黢黑的河水近在咫尺,仿佛伸手就能触及,听闻每年都有人不慎失足落水。
小浮桥一头连着自发形成的临街菜市场,市井烟火气在这里蒸腾;另一头则是通往城区的小路,车辆驶过,晴天扬起漫天尘土,雨天溅起满身泥浆。从部队前往市区有两条路可选:若想省时省力,可乘坐5路公交车,经安昌桥方向进城;若想省下一角钱车票,便徒步走小浮桥。更多时候,我偏爱后者,不为省钱,只为体验行走在无栏桥上那颤巍巍的刺激感——每一步都似在与不安共舞,脚下石板的细微晃动,都成了青春岁月里独特的心跳节拍。
小浮桥不远处,有一家人气颇旺的绵州电影院。如今看来,它不过是座设施简陋的场所,简易的椅子、粗糙的地面,毫无奇特之处。但在当时,这里却是我和战友们的快乐源泉。每当新片上映,吃过晚饭的我们便迫不及待地赶去,生怕去晚了买不到票,错过那光影交织的精彩世界。昏暗的放映厅里,胶片转动的沙沙声、此起彼伏的笑声,将我们的青春岁月点缀得熠熠生辉。
一日盛夏傍晚,我与好友散步至小浮桥,发现河中的鱼比往常多了不少。不少年轻人或立于岸边,或踏入河中打捞,岸边围满了看热闹的人群,喧嚣声此起彼伏,宛如一场盛大的集会。好友见一条条小鱼被捕捞上来,不禁心动,也想下河一试。我望着那深不见底的黑色河水,心有余悸,只能苦笑着摇头拒绝。那时的我们,在琐碎日常中寻找着简单的乐趣,每一个突发的小插曲,都能成为记忆里鲜活的注脚。
青春的时光总是匆匆流逝,短暂的三年军营生活如流星划过夜空。离开绵阳回到故乡后,日子在平淡中悄然流转。20多年前,听闻小浮桥已华丽变身为饮马大桥,我的心中泛起一阵涟漪。急忙联系在绵阳的战友,让他拍下大桥的雄姿发来。照片里,饮马大桥身披两条彩带,近看宛如仙女的霓裳长袖凌空飞舞,远观则似一道绚丽的彩虹横卧江波。作为绵阳第一座彩虹桥,它已然成为当年绵阳城的标志性景观。“饮马”之名也大有渊源,相传三国时代,刘备、刘璋在富乐山“涪城会”时,张飞驻军御营坝,于西河渡口待渡之际在此饮马,“饮马渡”之名便由此而来,历史的厚重感与桥梁的壮美在此交融。
在一个暖意融融的早春,思念如潮的我跨越千山万水,重回这座承载着青春记忆的第二故乡。迎接我的战友带我游历了苍翠的富乐山,那里林木葱茏,诉说着岁月的宁静;登上巍峨的越王楼,俯瞰城市新貌,感受历史与现代的碰撞;欣赏迷幻的涪江夜景,璀璨灯火倒映在江面,如梦如幻;探访厚重的太白故里,追寻诗仙的足迹。我在这些景致中仔细寻觅着往昔的影子,渴望找回那段青葱岁月里的绵阳。忽然,心中一动,脱口而出:“去看看小浮桥吧。”
当我时隔数十年,再次站在曾经的小浮桥旧址上,眼前的景象已截然不同。两岸霓虹闪烁,高楼林立,绵阳早已褪去岁月斑驳的旧衣,焕发出蓬勃的生机。静默的饮马大桥横跨河面,它见证了绵阳人几十年来的不懈奋斗,目睹着这座老城从破旧走向繁华。站在桥上,晚风轻拂,我强烈地感受到,这座城市正以智慧为笔,勤劳为墨,在历史与现代的交融中,奋力书写着科技城辉煌灿烂的未来。而那座承载着青春记忆的小浮桥,也将永远在我的心底,诉说着属于那个时代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