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海湖畔的一段古道
近日,“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公布蜀道考古调查阶段性成果,仙海凤凰山古道被纳入“蜀道数据”金牛道体系。此次调查新发现各类文物遗存297处,其中金牛道绵阳段包括仙海铜瓦铺教化碑在内的7处文物遗存格外引人关注。这条镌刻着三千年巴蜀文明的“时光走廊”,正从历史烟云中走来,成为文化传承与文旅融合的焦点。
□记者 曾云 胥江 文/图
1 千年辙痕 镌刻时光的古道印记
“金牛道”又称皇柏古道,是剑南蜀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长安通往西蜀的重要交通纽带。在仙海湖畔的凤凰山,一段蜿蜒的古道至今仍保存着部分青石板和深凹车辙,仿佛一部立体史书,诉说着岁月的沧桑巨变。
据铜瓦村77岁老人罗成绩讲,这条古道已存在千年,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仍在使用,后因公路的修建逐渐被冷落。沉抗水库建成后,部分路段沉入湖底,部分成为断头路,其中紧靠仙海湖畔的凤凰山古道因地处偏僻得以保留至今。然而,由于过去缺乏保护意识,古道上的石板仅存部分遗迹。
历史记载显示,在金牛古道的108驿站中,仙海境内曾有抗香铺、蔡家桥铺、沉香铺、铜瓦铺4个驿站,其中沉香铺在元代之前为奉济驿。如今,走在凤凰山古驿道,“酌中道里碑”字迹虽已模糊,却依然指向古道方向;张飞井井水虽已干涸,仍能让人联想到三国名将饮马的场景;沉香亭上的楹联历经风霜,愈发遒劲,仿佛在诉说着功名利禄的虚无和山水的永恒。
千年前,马帮曾在此歇脚,商队驼铃与文人吟哦在山谷中回荡。李白“蜀道难”的感慨、诸葛亮北伐的战车、给杨贵妃送荔枝的快马,都曾在这片石板上留下痕迹,将千百年的风雨踩进深深的辙印里。
铜瓦铺教化碑
2 驿路风华 诗韵与传说交织的文化长卷
仙海“金牛道”不仅是一条交通要道,更是一条承载着文化与传说的长廊。
最近在铜瓦铺新发现的教化碑,刻于清乾隆年间,由地方县令颁撰,内容为教化民风,涉及子女教育、婚嫁丧葬等社会生活规范,见证了当时此地的繁华。据史料记载,清乾隆年间,此地划归梓潼县管辖。在金牛道旁的铜瓦铺立碑,说明那个时候从这里经过的群众很多。
公元762年,杜甫在沉香铺送别好友严武,写下“远道从此别,青山空复情”的离愁诗句,使这片土地成为历代文人的“打卡地”。宋代陆游、曹彦约,清代张问陶等诗人纷纷慕名而来,在草鞋街弯道怀古,在芙蓉溪畔吟诗,将诗意镌刻在每一块青石板上。
比诗句更具烟火气的是民间代代相传的“宝莲灯”传说。元代时,“奉济驿”更名“沉香铺”,相传沉香诞生于此,其“劈山救母”的孝道故事至今在湖畔驿站的浮雕上鲜活呈现。历史遗迹与神话传说的交融,让冰冷的石壁有了温度,连山风都带着传奇的余韵。
3 水下秘境 湖光山色中的历史回响
从秦代的“五尺道”到唐宋的驿站,从运兵的要道到商贾云集的商路,仙海金牛道如同一面镜子,见证了古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闯劲。这份闯劲,至今仍在仙海的湖光山色里流淌。
1999年,沉抗水库建成后,曾经繁华的沉香铺连同沉抗街道沉入仙海湖底。如今站在湖边,看着46座半岛如珍珠般镶嵌湖面,不禁遐想:水下的青石板路是否还保存着当年的模样?古桥的基石是否还记着行人的脚步?
尽管水下世界静默无言,岸上遗迹却早已苏醒。凤凰山古道蜿蜒如旧,回龙桥遗址默默伫立,云盖寺指路碑仍在守望,它们如散落的珍珠,被湖水串成一条千年交通史的项链。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但古人却在这险峻之地开辟出文明之路。石板被磨圆的边角,是千万次踩踏的印记;深深的车辙,是物流繁盛的见证。
沉香亭
4 新城新貌 千年古道焕发文旅新生
如今的仙海,正将千年古道的故事讲出新花样。7平方公里的湖面碧波荡漾,46座半岛风情各异,30余公里环湖绿道串联起无数美景,清晨,在好运码头看朝霞染红湖面;夜晚,于情人桥畔赏灯光倒映水中。沿湖骑行或漫步,满目皆是“水天一色”的浪漫画卷。
在文旅融合方面,仙海不遗余力下足功夫。在古道原址铺上新石板,供游客感受历史温度;聆听“沉香劈山救母”传说,观赏国内首部宝莲灯题材实景剧,重温孝道传奇;举办端午龙舟赛,让船头战鼓叩醒千年时光;开展尾波冲浪,感受水道飞驰的青春活力。
未来,仙海还将发展水下探秘、低空旅游等新业态,开发特色旅游产品,推出水利文化、蜀道文化、沉香文化精品旅游线路,打造“科文旅”融合体验首发地,让古老故事与现代科技碰撞出火花。
站在仙海湖畔,微风裹挟着草木清香扑面而来,远处隐约传来仿古驿站的驼铃声。这条穿越三千年的古蜀道,曾是金戈铁马的征战之路、货通南北的商贸之路、文人抒怀的诗意之路,如今更成为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的融合之路。那些深嵌在石板中的车辙,不再是岁月的伤痕,而是文明的刻度;那些沉睡湖底的遗迹,不再是被遗忘的过往,而是待开发的文旅富矿。
这个夏天,不妨来仙海,用脚掌丈量青石板的温度,用耳朵聆听湖水与历史的私语——当三千年时光在眼前徐徐展开,你会发现,每条古道都不该只存在于史书里,更应在当代人的生活中,走向远方。
编辑:谭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