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816-2395666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区县新闻 > 游仙
【游仙】初夏,满目皆“丰”景
发稿时间:2025-05-22 09:45   来源: 绵阳日报
  摘要:在游仙的田间地头,从南到北,处处呈现出一幅幅抢收抢种、科技赋能的繁忙画卷,农民、农技人员与农机设备共同奏响春耕夏管交响曲。

 

抢收小麦

  今年游仙区小麦预计产量5.78万吨,与去年相比,预计增长9.6%。

  全区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3.79%。

  大力推广“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模式,为农户提供从耕地到收割的一站式服务,解决小农户生产难题,提升农业生产效率。

  标准化水稻精准育秧科技含量十足,育出的秧苗壮实,抗逆性强,可减少病虫害发生,更利于机械化插秧。

  五月,立夏已至,农事进入全年关键期。

  日前,中央广播电视总台CCTV-17《田野欢歌》栏目走进游仙区,以“夏至游仙农潮活动”为主题,在中华古桑园、高山麦田、传统村落等充满地域特色的地方,深入展示了游仙区农业发展、文化传承和乡村振兴成果。

  微风拂过,扬起金色麦浪,游仙16万亩麦田迎来丰收;紧接着,耕田灌水、育苗插秧,村民们又马不停蹄“赶茬口”种下玉米、水稻,火速开启新一季耕作……

  在游仙的田间地头,从南到北,处处呈现出一幅幅抢收抢种、科技赋能的繁忙画卷,农民、农技人员与农机设备共同奏响春耕夏管交响曲。

  □游仙融媒记者 周钰 文/图

  仓廪丰实 五谷飘香

  春争日,夏争时,一年农时不宜迟。

  自5月中旬以来,游仙16万亩小麦开始大面积抢收,一台台大型收割机来回穿梭在广袤的麦田间,机器轰隆作响,助力颗粒归仓。

  近日,在游仙区仙鹤镇金柏村帽儿山,全国种粮大户唐以全正忙着指挥3台收割机抢收1800亩小麦。

  “你看,小麦长得多好,个个颗粒饱满。”唐以全双手捧起新收的麦粒,脸上洋溢着笑容,“全都是琥珀色!这说明它们很健康,没有生病。从目前收割情况来看,预计亩产在400余公斤,又是一个丰收年!”

  从事农业生产已有50多年的唐以全,农业机械化成为他种粮的最大“帮手”,国家对粮食的重视,也更加坚定了他种粮的信心。“现在和以前比起来,最大的变化就是机械化。现在国产机械吞吐量大、动力足,适合我们丘陵地区。我们今天用了3台收割机,之后我们还会陆续增加机械,估计最高峰一天有10台收割机下地,计划10天内完成收割。”唐以全向记者分享道。

  小麦稳产对实现全年粮食丰收、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具有重要意义。游仙区作为产粮大县,今年全区小麦种植面积达16万亩,各地从选品种、防虫害,到促抢收、抓减损,多措并举做好春耕备耕和夏粮生产各项工作,立足于“早”,牢牢稳住粮食安全这块“压舱石”。

  记者获悉,今年游仙区小麦预计产量5.78万吨,与去年相比,预计增长9.6%。这份丰收背后,是农业科技赋能的成果。

  今年以来,游仙区积极响应“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以科技为强劲引擎,多管齐下助力粮油单产提升。通过提升装备水平,引入带有北斗导航和精量播种功能的播种机,大幅提高出苗率与群体整齐度;利用无人机进行病虫害防治,减少农药用量,降低成本与环境污染。此外,游仙区还构建农机操作培训网络,大力推广“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模式,为农户提供从耕地到收割的一站式服务,解决小农户生产难题,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截至目前,全区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3.79%。

  乡村产业 助农增收

  而在游仙区魏城镇绵阳鸣栖生态园,近百亩土豆迎来丰收,村民正抢抓好天气采收土豆,呈现一派增收致富的美好“丰”景。

  近日,记者在绵阳鸣栖生态园土豆种植地里看到,绿油油的土豆田映入眼帘,村民正在收挖土豆,一个个外观饱满、个头匀称的土豆不断从地里翻滚出来,随后,村民们分工协作,分拣、装袋、运送,忙碌而有序。

  “今年我们种了近100亩土豆,平均亩产在3500公斤左右,亩产经济价值可以达到12000元以上。同时也带动周边群众务工,最忙的时候每天用工100人左右。”绵阳市顺栖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贾友成说道。

  据了解,近年来,该农场采用科学种植和高效田管,有效提高土豆的产量和品质,还通过“土地轮作”模式,土豆收完之后接茬种菜或者玉米,有效提高土地效益,实现一田多收,切实提稳了“菜篮子”,鼓起了“钱袋子”。

  “我们的土豆因为采取晚播种早出芽的手段,受气候影响比较小,所以今年的土豆苗和土豆种几乎没有受损,可以保证产量及产值。而且我们土豆品质好,很多收购商慕名而来,上门收购。”贾友成告诉记者。

  一脸“土”样儿的“金豆”,个个形态饱满,预示着今年的丰收,也成为引领村民增收致富的好产业。“今天在这挖土豆,一百块钱一天,活也比较轻松,一个月能挣两千多块,一年挣两三万块钱,我觉得非常不错。”村民王延友高兴不已。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做好新品种引进,在好的品种、好的品质上下功夫,增加群众收入。同时,积极做好技术指导,全面提升种植水平,为老百姓增收、助农做好服务。”贾友成表示。

  机械育秧 筑牢根基

  “秧好一半禾,苗好七分收。”随着气温回升,眼下正是水稻育秧的关键时期。近日,游仙各地抢抓农时,紧抓春耕备耕,开展水稻育秧工作,为全年粮食丰收打下坚实基础。

  在魏城镇农事一体化服务中心,全自动育苗生产线正开足马力,工人将特制基质与精选稻种投入智能设备,装土、播种、浇水、覆土一气呵成,每盘秧种不到10秒即可完成“流水线作业”。

  随后,完成的秧盘被转移至暗化室,经过48小时暗室的恒温恒湿培育,秧苗快速进入立针期,当幼苗生长至1厘米标准高度时,就可以移出暗室在常温下炼苗,可将育秧周期缩短10天。

  “过去人工撒种每小时播种不到200盘,现在一条流水线每天能完成12500盘育秧,且每亩机械化育秧成本低于200元。”该中心生产线主任叶华映告诉记者,“我们去年服务了全区几十个村,供应秧苗超15万盘,今年订单更是翻了一倍,还有很多外地农户的订单。”

  据介绍,今年该中心已完成12万盘育苗,现在正在进行培育的是第二批次,总共预计培育四批次,可保障全区农户的早稻插秧需求。

  标准化育秧过程中“含科量”十足,暗化室内的自动控温和喷灌系统,保障了秧苗生长所需的温度和湿度,育出的秧苗壮实,抗逆性强,可减少病虫害发生,更利于机械化插秧。

  “土壤pH值4.9,处于4.5至5.5之间的正常范围,如果过高或过低就要进行人为干预……”在魏城镇农事一体化服务中心的培育田里,10余名村民正忙着将已经发芽的秧盘转移到田间进一步培育。育秧田里一排排喷头连接着水肥一体机,一键即可启动浇水作业。

  “秧盘下田后,需要在傍晚时分隔天巡田,观察秧苗是否吐水,这个过程可以预防排查立枯病、绵腐病、恶苗病等,通过全流程智能化体系育出的秧苗能将病害发生率控制在0.5%以下。”该中心技术总监杨虎向记者介绍,近几年,育秧中心的标准化育秧模式发芽率稳定在95%以上,后续通过科学管护,20天左右就能为农户提供优质秧苗,插秧机直接下田,效率比传统方式高几倍。

  与传统育秧相比,标准化水稻精准育秧具有育秧均匀、节省成本、高产稳产等优势,是实现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首要环节,在节省劳动力的同时,秧苗品质也得到保证,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

  近年来,游仙区育秧从“靠经验”到“循标准”,从“散育秧”到“集中供”,完成了从人工到机械化的华丽转身。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以民生需求为导向,以科技生产为驱动,用扎实的机械化服务为游仙粮食安全增动力、添底气。

  沐浴着新时代的阳光,游仙将凝聚磅礴力量、激荡发展豪情,着力打造“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高质量乡村振兴示范地,在千里沃野凝聚丰收热望,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

  编辑:谭鹏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