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816-2395666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 > 子云亭 > 正文
岁月里的咸香记忆
发稿时间: 2025-05-18 08:50    来源: 绵阳新闻网

  □江剑鸣(平武)

  生活恰似五味交织的长卷,酸甜苦辣咸,缺一不可,方才绘就人间烟火的斑斓。而在众多滋味中,咸味是最寻常也最深刻的印记。老话说“走遍天下离不得钱,珍馐美味离不得盐”,舌尖上的咸,早已融入生活的肌理。有人嗜咸如命,有人偏爱清淡,放盐的分寸恰似一门中庸之道——多一分则苦涩,少一分则寡淡。虽说专家建议每日摄入不超过六克,但掌勺时谁又曾用戥子仔细称量?就连医生叮嘱的“少油少盐”,在农村那些八九十岁的长寿老人面前,似乎也成了例外。

  盐巴,这些晶莹的晶体,静静栖身于千家万户的灶台,看似普通,却承载着生活的重量。它不仅是调味的根本,更串联起无数回忆。试想,纵使厨艺精湛的大厨,面对满桌食材却无盐可用,又怎能变出一桌盛宴?

  食盐不仅满足味蕾,更默默守护着健康。从学生时代的课本得知,氯化钠作为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维持着生命的运转。资料记载,长期缺盐会让人虚弱乏力,可见这小小的晶体,在生命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地位。

  记忆里的盐各有千秋:海水晒制的海盐、青海天然的湖盐,还有四川引以为傲的井盐。四川井盐古称“花盐”,品质上乘,曾是进贡朝廷的珍品。自贡因产盐而得名“盐都”,而同事口中射洪老家的盐井故事,也让我对盐的产地有了更多遐想。

  除了闻名遐迩的茶马古道,历史上还有鲜为人知的盐马古道。四川的盐巴,经长江水路,或靠人背马驮,翻越山川,远销西藏、云南乃至中原,将川味播撒四方。想象那些篾条编织的盐包、麻袋盛装的盐块,或由背夫负重前行,或由牲口驮运山间,构成了一幅壮观的运输图景。

  儿时的记忆里,物资凭票供应,粮票、布票、油票充斥生活,唯独食盐无需票证。起初,公社供销社的花盐品质优良,价格实惠,一毛七一斤。但到了年底腌菜、熏腊肉时,用量大增,对不少家庭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毕竟那时生产队的劳动日值极低,一个全劳力每日十分工,也不过挣一毛二三。

  特殊时期,物资匮乏,连食盐也成了紧俏货。供销社断货后,人们天不亮就赶去古城、清溪、白草等地排队购买,托关系、找门路,却常常空手而归。后来供销社进了青海湖盐,俗称“颗儿盐”,大的颗粒堪比乒乓球。孩子们总爱偷偷揣一颗,躲起来舔尝那久违的咸味。这种盐虽便宜,却杂质繁多,牛毛、泥沙、碎纸混杂其中。家家户户只得将其泡化、熬煮,反复加工才能食用,虽繁琐,却解了燃眉之急。

  听长辈讲,祖辈们在艰难岁月里,曾在山崖下挖掘盐硝土自制食盐。虽带着浓重的硝味,却也能勉强调味,在困苦中延续生活的滋味,足见劳动人民的生存智慧。

  动物同样离不开盐。生产队每月采购饲料盐喂牛,饲养员将盐水喷洒在草料上;农户在猪食里撒盐催肥;就连家中的猎犬、山间的山羊,也对咸味情有独钟。老辈人甚至会循着山羊啃食盐土的踪迹,寻找制盐原料。若动物也有记忆,想必也是咸咸的味道。

  前些日子到访绵阳丰谷镇,才知晓这里也曾是产盐重镇。古时的丰谷井繁忙异常,打卤、挑水、熬盐的工人往来穿梭,渡口船只运送着盐巴与粮食,一派繁荣景象。如今虽不再产盐,但超市里各类食盐琳琅满目,从侧面见证着时代的进步——科技发展、生产提升,让人们的生活愈发有滋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