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816-2395666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区县新闻 > 三台
【三台】做好“土地文章”打造“金色粮仓”
发稿时间:2025-04-29 08:51   来源: 绵阳日报
  摘要:四月的三台,春意盎然,万物竞发。行走在三台县各镇乡,连片土地的生机盎然,新绿与苍翠交织,希望与收获让人满怀憧憬。

秋林镇光辉村,机械播种玉米。           

  四月的三台,春意盎然,万物竞发。行走在三台县各镇乡,连片土地的生机盎然,新绿与苍翠交织,希望与收获让人满怀憧憬。

  三台是粮食生产大县,生猪调出大县,油料作物大县,具有农业本底优势的人口大县,在四川县域经济强县版图中,排在农产品主产区类别榜首。近年来,该县立足实际,精准发力,紧紧抓住“土地”这个农业发展根本,通过一系列有力举措,写好“土地文章”,全力夯实现代农业发展根基。

  □胡丽 刘玉明 文/图

  高标准农田建设  实现“粮田”变“良田”

  4月24日,当挖掘机的轰鸣声打破山村宁静,三台县郪江镇花棚村七组村民万中林看着逐渐成型的大块田地,脸上写满了希冀。在不远处,昔日长满杂草的田间小路已变成平整的路面,刚刚修好的灌溉渠沟延伸向远方……

  “原来这一片地势狭窄,中间有一条水沟,把田地分成好多小块,莫法进行机械化耕作。”万中林指着眼前的这片地块说。

  “小田变大田,农机直接开进田间”一度是万中林的愿望,他告诉记者,种了一辈子地的村民大都有这个想法。2024年初冬,村民们的愿望变成了施工场景,总投资1080万元的高标准农田项目在该村实施。零碎的田块、弯曲的田埂,伴随着机械轰鸣声,变成一块块宽阔平整、方方正正的大田块。

  “全村新建高标准农田2185亩,其中田土调型1187亩,新建渠道7.6公里,整治山坪塘2口,修建道路3.5公里。”现场负责项目施工建设的绵阳宏达资产投资经营(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宏达公司)负责人陆刚介绍,为了不耽搁村民的大春生产,施工方抢抓工期,预计5月底将全面完成渠道硬化和田间配套设施。

古井镇红旗村,高标准农田建设如火如荼。

  同样的场景在古井镇红旗村上演。该村党委书记任世伦表示,高标准农田建设改善了农田基础设施,能极大提升粮食产量,也是实施农业机械化的基础。“去年开始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后,全村新建高标准农田2741亩,新建渠道9.48公里、作业道路2.5公里、山坪塘3口、蓄水池17个、提灌站3座、高效节水管网9.4公里,小田变成大田不说,再也不会为缺水种不上庄稼发愁了。”任世伦高兴地说道。

  近年来,三台县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紧盯“良田”建设,持续推进农田基础设施改善,实现“粮田”变“良田”。截至目前,全县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09.51万亩。

  “按照‘绿色生态、强基节本、提质增效’的原则,三台县将人居环境整治融入其中,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和田园生态改善有机融合,使乡村生态功能不断凸显。”陆刚介绍,2026—2030年,三台县将规划新建高标准农田14万亩,提质改造高标准农田21.4万亩。

  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三台县农田基础设施不断改善,粮食生产能力不断增强,产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村级集体经济不断壮大。2024年,全县共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7.8万亩,恢复耕地2.2万亩;新增耕地1万亩,连续5年实现净流入。全年粮食总产68.14万吨,连续6年保持全省前三位;油料总产18.07万吨,连续8年位居全省第一。

  托管+土地流转 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马林刚是三台县三元镇芦桥村六组村民。2024年,随着高标准农田项目的推进,马林刚将零散分布的六亩田块托管给了村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社,昔日的小田块在机器轰鸣声中变成“大田”。“除了土地托管费用,还可以到村合作社务工,只要不懒,万把块钱是能挣得到的。”马林刚掐着指头算了一笔经济账,用他的话说,“六七十岁的人还能在家门口挣钱,土地托管这事划得着!”

  芦桥村党委副书记周建介绍,村民将土地托管给村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社,再由合作社承包给宏达公司,既可以解决乡村劳动力缺乏、土地撂荒等问题,还能提高土地机械化程度,让村民找到一条更好的增收途径。

小麦田间理论测产

  该村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社托管村民土地3000余亩,一期土地整型已完成1600多亩。“整改好的土地将种植水稻和蔬菜,预计可吸纳200多村民务工就业。”周建说。

  随着农村老龄化加剧,如何让土地不闲置、群众能增收,成为地方党委政府关注的重点。三元镇党委书记李雨恒表示,“通过摸排和多次走访座谈,镇上立足产业发展基础,不断优化土地流转、解决土地撂荒难题,采取将土地全流转、生产全托管的方式,交由新型经营主体(家庭农场、村集体经济组织、托管公司)来经营,有效解决了土地谁来种、种得好以及撂荒地复耕等问题,带动了群众增收和当地产业发展。”

  连日来,古井镇红旗村七组的唐桂华,吃了早饭便扛着锄头到离家百米的地头“上班”。唐桂华说:“以前给自己做活路,现在给公司打工,不但有土地租金,每天还能挣个七八十块工钱。”

  2024年三台县高标准农田财政转移支付项目在红旗村实施,全村新建2700多亩高标准农田,村民流转给宏达现代农业公司的农田就达1490亩。“虽然采用机械化耕种,但耕作管理需要大量人工。”唐桂华说,自己家里两亩多地流转后,便被公司请来帮忙,收入也挺可观的。

  据了解,自2023年起,宏达公司提前谋划布局,已在全县成功签约流转土地面积约2.6万亩,签约后,迅速开展土地的调型整治工作,确保这些土地全部用于粮食作物种植。今年,宏达公司已完成5000余亩春玉米播种,4000余亩小麦也即将迎来丰收。

  为着力破解“谁来种”问题,三台县全方位培育经营主体,充分发挥优质粮油现代农业园区的平台载体作用,通过制定种粮大户补贴等激励政策,吸引带动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国有企业等从事粮油生产,目前全县从事粮油生产的新型经营主体达900余户。同时,该县充分发挥村集体经济作用,通过多种方式将零散耕地集中起来统一经营,破解农村劳动力缺乏等难题。目前土地流转总面积达52万余亩,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30%以上。

  良种良机良法  精耕细作好“粮”方

  当前正值玉米播种关键期,三台县秋林镇光辉村的层层梯田里,4台玉米精量播种机来回穿梭。随着机械轰鸣,种子与肥料精准落入5厘米深的土壤,垄线整齐延伸,奏响“抢农时、抓春播、保丰收”的春日乐章。

  “采用种肥同播技术,株距25厘米,行距60厘米,将种子和肥料进行有效隔离,既实现精准施肥,又为后续丰收和机械化收割奠定基础。”宏达公司生产经理李才田介绍,这些播种机4天即可完成1500亩作业,效率较传统人工提升20倍。

  这片位于半山腰的耕地,曾是村民口中的“望天田”。光辉村党总支书记于功胜回忆道:“过去地块狭小分散,农机无法进来,年轻人外出打工,土地面临撂荒。”2023年宏达公司流转土地后,投资建设作业道、提灌站和喷灌管网,将零散的“补丁田”整合成50亩以上的标准地块。

中新镇来福村小麦科技示范园一角

  在刚完成播种的田块里,农技人员正在查看播种情况。“今春墒情偏干,我们适当加深播种深度,后期配合滴灌系统可确保出苗率。”技术员张伟介绍,通过“良田+良种+良机+良法”集成模式,项目区玉米预估亩产可达500多公斤,较传统山地玉米种植产量大幅增长。

  这片曾经因道路不畅、劳力流失而濒临撂荒的“补丁田”,如今通过土地流转和科技赋能,正蜕变为亩产超吨的“金土地”,也为当地村集体和村民带来增收新路径。

  61岁的村民黄晓容把家里6亩土地流转给公司后,还受聘为该区域的土地管理员,每月务工收入1000多元。“以前我自己种地一年纯收入才只有8000元,现在土地流转费+务工工资,比往年增收5000多元。”像她这样的受益农户,在光辉村还有500余户。

  春播一粒种,秋收万担粮。在中新镇来福村小麦种植基地,三台县农业农村局农技推广中心高级农艺师羊梦正带着技术人员对川麦93进行理论测产。

  “通过对有效穗、穗粒数进行测算,以此作为理论测产依据,等到收割时,还要实地测产,选出更优品种。”羊梦说,今年前期雨水较为调匀,气温略高于往年,利于小麦生长发育。通过对理论测产,预计小麦亩增产在5%—10%。

  宏达公司技术负责人韩永洪介绍,公司在来福村流转土地843亩,主要种植水稻、玉米、小麦、油菜等作物。同时与省农科院共同建立106亩小麦科技示范园,种植15个小麦品种。“示范园主要开展同田品种对照试验,旨在选育适合县域种植的优良品种,探索可复制推广的高效绿色生产技术模式。”韩永洪表示,土地流转后,规模化种植和管理优势明显,基地耕、种、防、收、烘干全程机械化达95%,劳动力成本下降30%以上。

  从高标准农田建设到创新土地经营模式,再到科技赋能农业生产,三台县在“土地文章”上持续发力,不仅筑牢“富足粮仓”的根基,更为乡村振兴和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编辑:谭鹏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