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天柱(绵阳)
阳春三月,园艺山上新绿初绽。风是轻的,阳光也轻,薄薄地敷在人工湖的水面上,泛出些微的粼光。一对兄妹推着轮椅,轮椅上坐着他们的母亲。这母亲刚过了百岁生日,脸上的皱纹像是被岁月用刀细细雕琢过,眼睛却亮,映着湖水,映着儿女的影子。“当我们同在一起,真快乐无比……”歌声从老人口中飘出,颤颤巍巍的,音调却意外地准。已经年届六七十岁的兄妹也跟着唱起来。母亲微微闭上双眼,沉浸在这熟悉而又遥远的旋律中。那些曾经的青春岁月仿佛在眼前一一浮现,学生们朝气蓬勃的脸庞、激昂的歌声、热烈的氛围……一切都那么清晰,仿佛就发生在昨天。这位百岁老人,便是我在南山中学读书时的高六六级一班班主任、教几何课的张国筠老师。
在时光的长河中,总有一些人,如星辰般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总有一些事,如璀璨的星光,温暖我们的心灵。敬爱的张老师,便是那熠熠生辉的星辰,而她“班妈妈”的形象,更是在岁月流转中愈发清晰,愈发温暖。
1955年,当张老师第一次踏入南山中学的大门时,或许她自己也未曾料到,这一步,便开启了她数十载的春秋轮回,从青丝到华发,将自己最美好的年华,毫无保留地献给了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献给了一代又一代怀揣梦想的学子。
在张老师的课堂上,知识不再是枯燥的条文,而是一幅幅生动的画卷。她将抽象的几何空间,转化为可触可感的思维图景,轻言细语答疑解惑,耐心细致对比纠错,让真理在顿悟中豁然开朗。那执掌三角板的身影,始终伴随我们丈量几何人生。她不仅传授知识,更用自己的言行,教会我们如何做人。
她常说:“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致于因为虚度年华而痛悔,也不致于因为过去的碌碌无为而羞愧。”这如同明灯照亮了人生道路,激励我们在成长征程中不断前行。特殊的年代里,张老师以师者仁心跨越出身偏见,对学生一视同仁。她的笑容,如融雪般温暖;她的爽朗,穿透了寒冬的阴霾。尤其是对身处逆境的学生,如同母亲般守护,让“班妈妈”这个称呼,在我们心中变得愈发滚烫。
三尺讲台,是她传播知识的阵地,更编织出超越血缘的师生情缘。1963年的秋天,我们初入高中。张老师便熟背学生名册,那亲切的呼唤,仿佛还在耳边回响。开学的劳动中,她带着我们一起砌操场跑道,为了寻找合适的鹅卵石,我们跋山涉水。那段时光,虽然辛苦,却充满了温暖与欢乐。即便后来她因此患上了风湿关节炎,二十年的病痛折磨,未曾有过一丝抱怨。她不仅在给我们当班主任时朝夕相伴,同出操、同学习、同劳动、同生活,历届学生说起张老师的责任和关爱,也是有口皆碑。她发现高五八级四班来自农村的学生李安靖腼腆寡言,就锻炼他读报、讲故事,后来考上大学成为石油专家;高六零级一班的陈启远考上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后就杳无音讯,让她为之揪心,不料演绎了从“失踪学生”到核能专家的传奇;1962年的一天,校领导和督导老师悄悄带着木凳来听她的几何课,师生浑然不觉,完全沉浸在知识的海洋里。那年高考,这个班创造了南山中学首个清华录取的纪录;接手的高六三级四班部分学生浮躁、谈恋爱成风,她迎难而上,一一找同学谈心,逐个家访,对症下药,扭转了班风,学习情绪高涨,创下当年全地区高考录取新纪录。
就这样,数十年如一日,在育人的道路上,她默默守望我们的成长,守护着我们的希望。她用世纪人生证明:真正的教育,是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时光坐标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永恒定点。1966年初夏,正当我们满怀憧憬,高考却被迫停止。无奈之下,我们只能留在学校,直到1969年下乡成为知青。也因此,我们从小学毕业便进入大改班的高66级,成为了南山中学历史上在校时间最长的一届。
在那段艰难的日子里,张老师始终陪伴在我们身边,学习上悉心指导,生活中关怀备至,让我们在迷茫中找到了方向,在困境中感受到家的温暖。时隔十一年恢复高考后,我们一批已届而立之年的同学,能够以优异成绩考上大学,改变人生命运,离不开张老师和母校优秀教师们为我们打下的坚实基础。当张老师百岁之际,谆谆教诲犹在耳畔。她教我们懂得了人生最难的几何题,是如何在时代的抛物线中保持内心的垂直线。她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何为师者大爱,是我们心中永远温暖、永远值得依恋与敬重的“班妈妈”。
从儿时对妈妈本能的依赖,到如今对“班妈妈”深沉师爱的敬重,这份情感的延续与升华,承载着我们无尽的感恩。在纪念毕业五十年同学聚会时,又回到张老师及学校老领导和任课老师身边,才蓦然发现,支撑我们走过一切沟坎的,正是他们当年的教诲,是那一代传承下来的德业并重,知行合一的南山精神,虽然是最朴素最基本的做人道理,却牢牢烙在心底,伴随我们成长。在南山中学建校117周年之际,母校隆重庆祝了张老师的百岁寿辰,这不仅是对她个人的敬重,更是尊师重教传统的生动体现,是对教育精神的崇高礼赞。我们相信,通过张老师这位百岁教师的榜样力量,在南山中学深厚的人文底蕴与尊师重道的校园文化里,“以德立身、以爱育人”的标杆将永远屹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