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一个专门为世界环境保护而设立的节日。绵阳市自然资源和规划系统通过开展“珍爱地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主题系列活动,采用沉浸式体验学习的方式,增强全社会珍惜资源、共同守护地球家园的自觉意识。
以世界地球日活动为窗口舞台,在具体的实践行动中,我市协同推进“护良田”与“复青山”的绿色实践,让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可见可感。
□何雨晴 记者 兰建春
主题活动小手拉大手,为地球充点“绿”
4月20日,人民公园文化广场,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世界地球日主题宣传活动现场,孩子们踏上了废旧物品大改造的奇妙之旅。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废旧纸盒、塑料瓶等常见废弃物在孩子们的手中摇身一变,化作造型独特的漂亮花瓶,变身彩虹绿树装点的地球模型。老师还同步讲解了环保知识。
现场还举行了空瓶“植”换活动,1至5个空瓶即可兑换一盆绿植,现场回收空瓶超500个。7岁的小朋友陈浩轩在他妈妈的带领下,收集了20多个空瓶,并亲手用可回收物品创作出一件件小工艺品,保护环境的责任感也在孩子心中生根发芽,“我要让地球永远多彩美丽。”陈浩轩说。
连日来,市自然资源和规划系统积极开展主题活动市集、举办土壤检测体验、开设自然课堂讲座等活动,以“开放沉浸式体验+现场实践”的方式,推动爱护地球家园的生态意识从认知向行动转化,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理念。
耕地保护“三位一体”,筑牢粮食安全“压舱石”
不仅有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更有日复一日的坚持。清晨,平武县高村乡基层田长秦芳和往常一样,来到田间地头,查看秧苗生长情况。在她的任务清单中,有一项重点工作就是查看有无村民违法占用耕地私搭乱建,一旦发现,便及时上报上一级田长,这样的工作已逐渐融入她的日常生活。
“平武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只有守住田埂,护住耕地,才能真正保住老百姓的饭碗。”平武县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平武以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三线控制线”为引导,自然资源、农业、林业等部门建立会商制度,对各类违法用地问题进行梳理,建立台账、加快整改,落实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的耕地保护制度。
来自市自然资源和规划系统的数据显示,2024年,全市整改恢复耕地7.61万亩,耕地面积净增加2.5万亩,耕地数量连续3年实现净增加。在积极筑牢粮食安全“压舱石”过程中,全市共设立各级田长和网格员7882名,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覆盖、无缝隙”耕地保护新格局。去年,绵阳各级田长和网格员累计巡田99万余次,上报“非农化”“非粮化”、撂荒等问题全部处置到位,处置率为100%。
生态修复遏新增化存量,生态“痛点”变绿色亮点
既有耕地保护的“存量守护”,也有着眼生态修复的“创伤愈合”。在江油市新安镇黑滩村,往年收割草皮破坏掉的黑土地,如今得以恢复,在清晨的露珠滋润下,地里的庄稼长势正旺。
30公里外,北川一处历史遗留矿山治理现场,曾经裸露的岩壁上爬满爬山虎,新栽种的刺槐苗已抽出了嫩芽,无人机正盘旋巡检边坡复绿情况。“这片10余亩的‘生态伤疤’终于愈合了。”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生态修复科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全市已建立了“天上看、地上查、网上管”立体监管体系,近年来,已累计实施12个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项目,争取国省奖补资金720余万元,修复后的土地重焕生机。
在“护良田”与“复青山”的协同推进中,绵阳严格落实耕地保护“长牙齿”硬措施,大力开展违法行为“大排查、大整治、大提升”行动,严守耕地红线和永久基本农田控制线,全力确保“红线”不失、“饭碗”不翻,在2021年至2024年国家自然资源督察反馈考核中,绵阳分数排名全省第一。
连续两年在全市开展违法行为“大排查、大整治、大提升”行动,主动排查问题,制定违法问题整改的“时间表、路线图”,加快推进整改,坚持在“遏新增、化存量”上硬功,已完成1457个图斑的县级和市级审核,昔日的生态“痛点”正加速转变为绿色亮点。
编辑: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