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继东(绵阳)
但凡爱读书的人,心中都有一个坚持阅读的理由。
古代士子为求功名,自幼苦读四书五经,研习骈文骊句,勤练八股文。他们读书极为刻苦,甚至不惜悬梁刺股,这种读书方式按林语堂的说法,近乎折磨。这类人并非真心热爱读书,而是被功名利禄驱使,精神压力巨大,如《儒林外史》中的范进,便是典型。
有的人读书是为了建设家国,成为对社会和人民有益的人。周恩来总理少年时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并一生践行,将自己奉献给祖国,这样的人无比高尚、伟大且无私。
还有人读书成癖,一天不读就浑身难受。宋代黄庭坚曾说,若三天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足见其对读书的痴迷。这类人从政从文,大多有所成就,黄庭坚开创江西诗派,成为一代文学宗师。
不过,并非所有读书成瘾的人都能学以致用,也有少数人“读死书、死读书”,沦为张岱《夜航船》序言中嘲笑的“两脚书橱”,这是读书的大忌。
于我而言,读书既能增长学识,又能愉悦心情、排忧解难。正所谓“一书一世界,一页一菩提”,每次翻开书本,都像开启一场世界环游,每段文字都能带来新的知识。这些书中世界,随着阅读的深入不断交融,广阔无垠。
每一本书都是一个小世界,也是一扇通往其他世界的门。读某本传记时,书中一种名字新奇的植物引发了我的好奇,作者未详细描述,我便查阅植物学书籍,了解它的科目、特征和分布。就这样,一本书引领我阅读另一本书,获取新知识。后来,我在《民间偏方》中又发现这种植物的药用记载,进而了解到与其组方的其他草药。
有时,我因喜爱某本书而对作者产生兴趣,便去读其传记,又因对作者所处时代感兴趣,进而翻阅相关历史资料。在这个过程中,某个历史事件或人物可能再次吸引我,促使我不断阅读,了解更多知识。
沉浸阅读时,我不仅为踏入新世界、收获新知识而欣喜,还能暂时忘却生活烦恼,让身心处于安然祥和之境。阅读后,我还会冥想,将不同书中的人物、事件和风景在脑海中交织,构建全新的精神世界。
冥想中,我化身列子御风飞行,来到兰亭山阴溪畔,参与王羲之等人的曲水流觞;又变成小鱼,在茂林修竹间的溪流中,目睹两条鱼相濡以沫后各自游去;接着化作北雁,见证“暮雪千山,老翅寒暑”的生死相随。
我继续西行,看到兰亭山阴的小溪汇入大河,大河又流入大海。飞过大海,来到雪原,育空河在雪野中流淌,一群狗拉着雪橇飞奔,其中就有着名的巴克。随后我变成育空河中的小船,载着圣地亚哥老人,他醒来发现身处阿拉斯加而错愕。我送老人回渔村,看到举世闻名的大马林鱼鱼头标本,它被放在码头成为航标。之后,我随着洋流漂到瓦尔登湖,透过清澈湖水,看到梭罗掉进湖里的斧头,斧柄如钟摆般摇晃,正当我俯身去捞时,一只潜鸟鸣叫,将我从冥想中唤醒……
这样的冥想还有很多,张若虚的江月、王维的山水、李白的剑、杜甫的酒、周公瑾的羽扇纶巾、辛弃疾的吹角连营……都是我精神世界的一部分。
总之,读书于我,是一场奇妙的精神之旅。
编辑: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