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816-2395666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绵阳新闻
绵阳全力呵护孤独症儿童健康成长
发稿时间:2025-04-03 08:39   来源: 绵阳日报

  每年的4月2日是“世界孤独症关注日”。今年“世界孤独症关注日”的宣传主题是“落实关爱行动实施方案,促进孤独症群体全面发展”,呼吁社会重视孤独症关爱体系建设。

  作为2025年全国县级孤独症儿童关爱促进行动先行先试地区的涪城区,一场关于生命重塑的温暖实践正在逐步展开。日前,记者走进涪城区孤独症儿童家庭和各残疾人康复救助定点服务机构,看绵阳如何全力呵护“星星的孩子”健康成长。

  □记者 彭紫薇

  2024年春节刚过,寒意尚未褪尽,郭稳就在市儿童医院收到了双胞胎儿子的诊断书,一项项指标相加最后得出“极重度孤独症”六个字结论。过去一年,这对5岁男孩持续出现的撞墙自残、终日哭闹,早已让这个靠开夜车养家的父亲精疲力尽。

  孤独症,也称为自闭症、孤独症谱系障碍,在医学中被定义为一种始于儿童早期,以社交与交流障碍、刻板行为和狭隘兴趣为核心症状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

  “从确诊后,我才知道什么是孤独症。”郭稳坦言,因对孤独症了解少,一家人并未将偶尔异常现象放在心上,直到双胞胎兄弟不进行眼神接触,且出现自残等现象。“医生说只能通过持续干预改善,但两个娃一年康复费起码要十多万。”

  孤独症康复过程是漫长的,康复训练更是一项沉重的负担。涪城区残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来看,一个孤独症儿童每年至少需要花费5至10万元来维持最基本的康复课程。

  转机出现在同年3月,涪城区残联在组织入户排查时发现郭稳一家的困境,随即协助申请每年2万元/人的康复救助,并协调奇迹星光康复中心减免康复费用。“去年康复支出降到6400元左右。”郭稳的记账本显示,在享受补助和机构费用减免后,家庭生活成本大大降低。

  这样的曙光并非偶然。作为全国先行先试地区,涪城区已构建起孤独症筛查、诊断、康复、教育、社会保障全程关爱服务体系。在专业干预下,双胞胎在近一年内实现了从失控到安静的蜕变。“哄娃睡觉的时候,不开口说话的二宝突然喊出‘爸爸’,感觉整个宇宙都亮了。”谈及变化,郭稳的眼角逐渐泛起泪光。

  在绵阳,无数如郭稳般的家庭正见证着“医学不可治愈,但社会可以疗愈”的温暖实践:6岁的小星斓在“希望之光”教育助残爱心陪伴下开始学习数字、画画;不定期开展的孤独症家长康复知识培训,让家庭康复同步专业机构……

  “这些场景背后是跨部门的精密协作。”在涪城区残联负责人展示的联动清单上,卫健全方位构建残疾儿童早期筛查网络,残联及时转介孤独症儿童到定点康复机构进行康复训练,教体保障孤独症儿童教育权益,民政则负责提档升级生活保障,医保着力加强医疗保障。

  数据显示,2024年全市0-6岁儿童筛查24万人次,救助孤独症儿童238人。其中,涪城区0-6岁儿童筛查38283人次,救助孤独症儿童94人。

  更多温暖的政策正在持续为“星星家庭”托底。面对康复重负,涪城率先打出政策组合拳,2025年康复救助标准提升50%,提高到3万元/人/年,救助范围实现孤独症儿童康复救助对象0-12岁全覆盖,取消经济困难条件限制。

  “每一次服务、每一项政策落地、每一次爱心传递,背后都是全市37.19万残疾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市残联相关负责人表示,希望着力解决残疾人急难愁盼问题,不断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为促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而共同努力。

  记者手记

  作为四川省仅有的两个县级试点之一,涪城区承担着探索孤独症关爱服务新模式、新路径的重要使命。

  为什么涪城区能做好?一面是人性本能的柔软,比如当郭稳因回忆几度哽咽时,工作人员一旁默默递来的纸巾;一面是制度理性的力量,比如数个部门为了“应救尽救”反复修改的孤独症儿童关爱促进行动工作方案。

  绵阳的实践证明,真正的关爱不是俯视的拯救,而是一场双向的成长。

  孤儿症孩子们与家长在透明雨伞上手绘着广阔无垠的天空。什么是关爱?或许这就是了:它不在宏大的叙事里,而在一片隔绝风雨的天空里。

编辑:李志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