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新闻网讯 3月26日-29日,科技赋能川产道地麦冬产业高质量发展研讨暨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麦冬单品种联合攻关小组学术交流会在绵阳三台举行,各地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议推动川产道地麦冬产业高质量发展。
三台被誉为“中国麦冬之乡”,是道地中药材麦冬的主产地。几百年的麦冬种植史如何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机?
“这个是绵阳市农科院选育出的新品种‘涪麦1号’,比传统品种个头小但药用有效成分含量更高。”在生茂鸿业生态麦冬种植科研示范基地,会议主办方工作人员向与会嘉宾介绍三台正在试点推广中的新品种“涪麦1号”,引发大家的浓厚兴趣。
麦冬的总皂苷含量是药企最看重的一项指标,而“涪麦1号”的总皂苷含量比常规品种高出25%。吉林巨仁堂药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汤跟生说:“总皂苷含量的提升有利于提高药品品质,增加药效,更好服务患者。很期待‘涪麦1号’的表现。”
有了优良的新品种,更要有新技术加持,才能多方助力涪城麦冬产业高质量发展。
三台县涪城麦冬产业协会技术部部长王德君告诉记者,这几年,协会大力推广麦冬水肥一体化技术。过去,种植麦冬时,水和肥料要分开使用,每年采取满灌满撒的模式进行8-10次,如今,新的水肥一体化技术可以实现水肥一体喷撒,每亩每年可节约用水40-50吨,节约用肥300-400斤,节约撒肥4-6个人工。
另一边,伴随轰隆隆的运行声,由中国农业大学工学院研发的自走式麦冬收获机进行了现场演示,所过之处,地里种植的麦冬轻松被采收。该机具一天可收获50余亩麦冬,与以往的悬挂式机具(拖拉机+收获机)相比,能极大程度减少压苗对麦冬的损伤。
一个个新成果得益于相关单位、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麦冬联合攻关小组组长、市农科院中药材所副所长戴维介绍,近年来,聚焦涪城麦冬品种老化、生长调节剂残留、生产成本过高、大水大肥管理等一系列问题,团队聚力攻关,终于取得了一定成效。
“接下来,我们还将继续围绕麦冬生态栽培需求,开展联合攻关和示范推广,为涪城麦冬产业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戴维表示。
(涪江观察记者 唐显枚 王何力 文/图)
编辑: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