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林口高抬戏巡游盛况
□记者 李春梅 刘曾太 实习生 贺婉婷 文/图
3月14日清晨6时,当青林口还沉睡在王爷山和人字山的怀抱,11岁的蒲叶星已坐在村委会文化室的椅子上,仰着脸静静地让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高抬戏第九代代表性传承人聂建璋为他上妆。因为脸盘圆润、浓眉大眼,他被选中扮演“哪吒”,这让他兴奋得一夜未睡。
“龙灯现、高抬见”,高抬戏自清乾隆年间从闽粤一带流传到江油青林口,历经岁月沉淀,如今所扮演的戏文大都源自川剧折子戏或神话传说、历史典故,因兼具观赏性和文化价值,深受当地群众喜爱。
从古至今,在当地人心中,无论是扮演高抬戏的演员,还是绑扎高抬戏的手艺人,都带着令人羡慕的光环。今年55岁的聂建璋土生土长于青林口,10岁就登上过高抬扮演《穆桂英打雁》中的“孟良”。18岁起,他就在父辈的影响下学习高抬设计、制作手艺,如今是青林口高抬戏的“总导演”。
当天正是江油市第十三届乡村文化旅游节启动仪式暨二郎庙镇桃花节开幕的日子,聂建璋从清晨5时起床就开始忙碌,只为借桃花节的东风,把这传承300年的民俗再次完美呈现于世人。“从讨论剧目、画剧目样稿、设计动作、制作道具、找村里合适的娃娃参演,再到上妆、绑扎、巡演,前后要忙一个多月。”聂建璋说。
惟妙惟肖的“角儿”
巧技藏玄机——“高抬戏的绑扎过程有11道工序,关键在于一个‘藏’字”
晨曦微露,早起的街坊邻居拉开店铺的木门,街头巷尾的豆腐脑、凉粉、凉面摊荡起袅袅烟火,盐干菜、红豆腐、包盐蛋、竹篮竹篓一字排开在阶沿上,三三两两举着“长枪短炮”的摄影爱好者踏着石板路匆匆赶来,古镇在春日第一缕阳光的抚照下渐渐醒来。
“娃儿们,跟我来,去绑扎了!”聂建璋一声吆喝,11个化好妆的小演员跟随他来到堆满高抬戏绑扎道具的一处民房,四张古朴厚实的八仙桌已绑上粗壮的抬杆,等候“好戏上台”。
“高抬戏的绑扎过程有11道工序,关键在于一个‘藏’字。”聂建璋跳上一张八仙桌,先是双手仔细摩挲着固定于桌子中间的铁杆,又用劲试了试铁杆上的踩脚板,接着爬上云梯,敲打铁锤,将铁箍牢牢固定在踩脚板上。随后,接过徒弟赵波递来的戏服,套在铁杆上方,绑好假腿……他一套行云流水的动作,双手仿佛抚摸过时光的纹路,熟悉而又充满温情地娓娓道来:“安全最重要,每个环节都要‘把细点’。铁杆既有支撑作用,也可穿两层戏服,上半截藏进女童的绣花鞋底。观众好像看着孩子悬在空中,其实秘密全在‘藏’字上。”
“‘桃花仙子’可以上来了。”前期准备工作完成后,就该演员登台了。聂建璋将铁箍后半圈卡进9岁的小演员黎嫚妮腰间,叮嘱她站直后,又是一连串娴熟的手法:从木板固定演员双腿,再到用裹布缠绕,最后用布带绑牢,给小演员套上精美的戏服后,远远望去,“桃花仙子”恍如悬于半空中。
“选高抬戏演员除了长相要符合戏目人物扮相外,还要求应为10岁左右孩童,身高控制在1.2-1.3米之间。”聂建璋说,高抬戏最大特点是不需要舞台的戏楼,巧妙融合了戏剧、杂技、魔术的民间技艺,将剧中人物悬于空中,营造出飘然若仙的效果。
聂建璋为小演员绑扎
薪火代代传——“高抬戏就像这青苔,只要根还扎在人间烟火里,就能传承一个又一个三百年”
晨雾散开,明媚的阳光照射在紧张繁忙的绑扎现场。两个小时后,《哪吒闹海》《桃花仙子》《李白醉写》《白蛇传》四座高抬戏目完成绑扎,无论是脚踏风火轮的“哪吒”,还是手提花篮的“桃花仙子”,或是醉握毛笔泼墨的“诗仙李白”,抑或是挥舞长袖的“白娘子”,当惟妙惟肖的“角儿”分别被四个身着戏服的壮汉抬起缓缓走向人潮涌动的古镇长街时,惊叹声此起彼伏,人们纷纷举起手机,定格这悬于半空之中“人不看戏、戏看人”的绝美画面。
“快看哟!头一个就是‘哪吒’,后头还跟着‘李白’呢!”73岁的郑红平大爷看到高抬戏缓缓移向自己的土特产小摊,激动地拉着老伴的手,手舞足蹈,快乐得像个小孩子。
“我从六七岁就追着看高抬戏,百看不厌啊!如今的戏目也越来越有创意,‘李白’‘哪吒’都是我们江油的‘名角儿’,上了高抬,把青林口的桃花带火,青林口古镇的人气越来越旺。”说起高抬戏,郑大爷滔滔不绝,满心满眼都流露出热爱。
“二月初一赶庙会,七天大戏不歇气”,戏曲曾经深深镌刻在青林口古镇青瓦白墙、悬梁挑角的皱褶里。青林口古建筑群始建于元末明初,位于江油、梓潼、剑阁三县交汇的捷径要道,有“一脚踏三县”之誉。每年农历二月初一,从陕西会馆、广东会馆到符家大院,再到火神庙,商贾云集要唱七天大戏,表演者们用师灯、彩船、戏装八仙开道、高抬文昌神像,鼓乐笙箫,十里八乡观者如潮。
古镇长街巡游
如今,红军桥与古井相望,菩提树、青荞树、皂角树依然静立于老院子墙角,古街、古庙、古桥、古民居风貌依旧,虽古树饱经岁月风霜、老井洗涤历史沧桑,但高抬戏经乡人传承改进成为新的民俗文化,幽远而绵长。
正是缘于青林口的古韵滋养,2006年,青林口高抬戏将川剧“变脸”“吐火”两大绝活融入到表演中,次年荣获“第八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2008年,绵阳江油青林口古镇高抬戏被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父亲聂学民和师傅邓均朝口授心传,教会了我高抬戏的绑扎技艺。如今,赵波、魏艳等一批90后又积极学习绑扎技艺成了第十代传承人,还有学校的娃儿们每次有高抬戏表演都争相报名参加,让我看到了高抬戏的薪火可续。”聊及高抬戏的保护与传承,霜染两鬓的聂建璋满怀期待地说。
夕阳渲染中的青林口,聂建璋站在红军桥上远眺。古镇的飞檐斗拱在夕阳中勾勒出剪影,远处传来桃花园里游客打卡留影的欢声笑语。“你看这些石头缝里的青苔,看着柔弱,暴雨冲不走,烈日晒不死。”他弯腰轻触石栏上的雕花,“高抬戏就像这青苔,只要根还扎在人间烟火里,就能传承一个又一个三百年。”
编辑:谭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