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郑金容 刘凤君
值此第43个“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来临之际,绵阳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围绕中消协“共筑满意消费”维权年主题,结合当前消费热点与趋势,向广大消费者发出以下提示,倡导科学理性消费,依法维护权益,共同营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
面对直播带货,应理性下单,警惕“流量陷阱”
消费者在通过直播平台购物时,不盲从“低价话术”,主播宣称“全网最低价”“限量秒杀”时,建议多平台比价核实,避免冲动下单。下单前截图商品详情页、保存直播录屏,注意退换货规则和运费条款,留存交易支付凭证。应选择正规平台下单,勿通过主播个人链接转账或脱离平台交易,谨防资金被骗。在直播间购物时,不要被“抽奖”“爆款”“特价”“秒杀”等宣传字眼冲昏头脑,要认真查看经营者在直播平台的资质信息公示情况,从信誉度、成交记录、评价详情等多方面对直播间进行评估。同时,也要警惕商家运用打折方式,变相弱化或排除消费者应该享有的合法权利,比如“打折商品概不退换”“打折商品不实行三包”等,对于一些标明“处理品”的商品更要谨慎购买。
选择预付式消费,要防范“跑路”风险,拒绝大额充值
2024年7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明确规定,经营者以收取预付款方式提供商品或者服务的,应当与消费者订立书面合同,约定商品或者服务的具体内容、价款或者费用、预付款退还方式、违约责任等事项。消费者在办理预付卡时,要仔细了解商家的证照情况,应优先挑选在商务部门备案的预付式经营主体,核实商家资质及经营状况。注意不要脱离消费需求大额充值,建议分阶段支付并定期核销,降低资金损失风险。与商家签订服务合同或者协议时,对相关服务内容书面确认,明确退费规则、有效期、违约责任等,细化合同条款,拒绝“口头承诺”。注意保留消费凭证、发票、商家签字等相关证据,以防卡内余额缺失。
选购产品,应留意质量认证
选购儿童玩具、家用电器、电子产品及其他特殊产品时务必仔细查看产品的合格证明、成分及产地等信息。同时,应主动避免购买“三无”产品和假冒伪劣商品,以确保所购商品的质量和安全。查看产品标识信息,包括产品名称、生产厂家名称和地址、检验合格证明、执行标准、商品说明书等是否齐全,要注意查看产品铭牌标识和产品外体上是否标有“CCC”标志,是否有强制性产品认证证书,产品标识、规格、型号是否与认证证书信息一致。可根据商品3C认证证书编号,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认证结果系统,查询核实3C认证证书是否真实、有效。
保留消费凭证,依法依规维权
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应保留好消费凭证。无论是线上或线下消费,应及时向商家索取购物发票,保留线上订单记录、与商家的聊天记录、商家宣传资料等凭证。一旦发生消费纠纷,可先与商家或交易平台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可随时拨打12315或者12345进行投诉举报。
编辑:李志